本篇文章1800字,读完约5分钟
在强有力的监管和去杠杆化过程中,稳定预期显然非常重要。
最近,央行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在货币政策报告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中性货币政策”和“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发出了几个明确的预期导向信号:要正确认识所谓的“央行减仓”,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
信号1:我们应该全面、客观、正确地理解所谓的央行“缩略表”。最近,市场各方都注意到,中国人民银行3月底的资产负债表较1月底减少了1.1万亿元。在一些经济体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开始考虑“缩小资产负债表”问题的背景下,各方对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都非常“敏感”,讨论的声音很多,其中肯定有误读引发的担忧。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形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央行表示,这一次所谓的“缩水表”主要与现金交割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在外汇储备不断减少的背景下财政存款的急剧变化有关。具体来说,现金交割的季节性波动是2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而财政支出的加速是3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
央行在对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短期变化做出具体解释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应受到外汇持有量、监管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以及财政收支、金融改革和监管模式变化等较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的“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货币政策,因此简单地与外国央行的“缩表”相比较是不合适的。值得市场各方关注的是,央行在给出全面、客观的解释后,也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由4月份的“扩大”。可以说,央行在加强与市场充分沟通的同时,也发出了明确的前瞻性信号,这有利于稳定市场各方的预期。
信号2: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将更好地协调和有机联系,从而进一步把握去杠杆化和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之间的平衡。坦率地说,在最近的金融去杠杆化和强监管过程中,市场存在各种担忧,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一些分析师担心快速去杠杆化的直接后果将导致流动性突然收缩。然而,如果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不顺利,紧缩政策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信贷事件,导致流动性突然紧张和市场波动加剧。
对于市场上的这些担忧,相关方面已经有所期待。他们不仅要“保持战略实力”,使政策效果逐渐显现,还要稳定市场预期,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在多个目标之间取得良好平衡。有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在本次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将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有机结合起来,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去杠杆化与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有序化解和应对突出风险点,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市场中的所有各方都应该正确理解这个信号。当然,央行将保持流动性的整体基本稳定,把握节奏和力度,但也将更加注重保持一定的力度,更加注重防范道德风险,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风险缓释机制的作用。
信号3:进一步完善监管模式,加强价格监管和传导。目前,货币政策监管框架仍处于转型和完善过程中,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将综合运用量价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和微调,调整货币政策关口。同时,央行还强调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传导。
从具体操作来看,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模式的变化,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主要使用反向回购和mlf工具,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除了解释相关操作和工具匹配,央行还在这份货币政策报告中发布了一个关于“期限品种匹配”的重要信号。央行表示,为了完善基于价格的监管和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央行的反向回购操作将主要持续7天。当临时和季节性因素受到干扰时,还会借机进行其他期限品种的反向回购操作;Mlf操作主要为一年,如有必要,将补充其他期限品种,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此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监管框架的演变强调透明度和规律性,这是加强沟通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帮助公众对未来的政策路径形成合理的预期,并据此做出经济决策。
总之,央行在这份货币政策报告中给出的三个明确信号,有助于各方正确认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全面审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准确判断配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内涵。不难看出,央行进一步加强了与市场的沟通和预期引导,这对稳定当前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标题:货币政策稳定预期的三个信号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