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7字,读完约4分钟
他年轻时在英国加入了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抗日救亡、统一战争、情报事业的他是个传奇人物:张学良认定他是个大才。 蒋介石授予他重要使命他被高级官员诱惑,杀头逼迫戴笠斗智。 他受到周恩来的高度评价,体贴他首先站起来批评陈伯达,被康生陷害。 他成功卫立煌,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他炳然,在对敌人斗争的隐蔽战线上,演绎了传说中壮丽的人生画卷!
在欧洲,该张学良从论政到相知
炳然,本名斌,1903年出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 1917年7月,16岁的于炳然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 在校期间,他被选为学联主席,指导了两次反对军阀吴俊升和贪婪官庚之光的学潮。
1923年,炳然中学毕业后,被选为日本留学的正好是东京大地震,挣扎生死关头15天后,终于越狱回国了。 1924年9月,他又上了国立北平法政大学。 “五学分惨状”发生后,北京各大学举行了示威游行,支持上海学生的斗争。 于炳然是这次示威的主办者之一。 1928年冬天,日本侵略者在东三省强行修理铁路,北平各大学东北籍学生,联合组织“东北旅平学生路权保持后援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于炳然是总指挥、请愿总代表。
1930年夏天,炳然大学毕业。 之后黑龙江省招募公费留欧学生,炳然在考试中一举夺冠,1931年4月出发去英国,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国际问题。 九一八事件后,他寻求救国之路,加入了英国共产党的中文小组。 不久,他被选为中文集团书记,率领“反帝大同盟”等许多进步组织开展了抗日救国活动。
1933年春天,张学良访问了欧洲。 五月到罗马。 于炳然给他写信,提出了三个问题。 1、东北的损失,你已经有什么原因了? 二、你打算夺回东北吗? 三、想挽回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做法和步骤?
一周后,于炳然收到了张学良的亲笔回信。 对方迫切表示将共同研究抗日救国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张学良说,由于当时东北建设的迅速发展,被日本人深深嫉妒,他们迫不及待地占领了东北。 对于第二个问题,张学良的回答是肯定的,“从来没有像张氏父子那样早就和日本人合作过。 日本人杀了我父亲,夺取了我的防御地,是因为我们不再合作了。 国家之仇,发誓必报。 ”关于第三个问题,他说:“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要我们站在日本对立的一边,就一定会打垮日本……”,最后他说:“我想近期去伦敦,所以当面详细谈谈。”
7月下旬,张学良到达伦敦,于炳然又写了万言长信,以中国共产党的角度阐述了抗日救国方略,驳斥说“等待第二次世界大战”。
两天后,张学良托陈洪海约炳然共进晚餐。 这是朋友式的会面,吃饭的只有陈洪海和张学良两个儿子。 饭后,张学良说:“明天去北欧参观丹麦、挪威、瑞典,回伦敦,详细谈谈。 ”。
张学良从北欧回来,即计划炳然面谈。 张学良以抗日救国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炳然就像面对老朋友一样,滔宏论达四个小时。 张学良听后说:“我想知道社会主义的状况。 如果你愿意的话,做好准备,和我去莫斯科。 ”。
十天后,张学良又炳然地说话了。 “脸大使已经回电了,苏联记住了1929年(指“中东路的事”)的仇,不同意我去。 这次出国最想看的是德国、意大利、苏、土四个国家。 苏联看不见,土耳其不想看”还有“依我看,你确实是个人才能。 但是你的思想很左倾。 但是我不怕你。 如果你想在伦敦学习,我会帮助你学费。 但是我希望你去苏联读书,去后和苏联朝野人好好联系。 我们抗日,如果能得到苏联的支援,那比你带着10万大军战斗的功劳还大。 ”。
0月,张学良又炳然约好见面。 说了几次长话,炳然一方面看到了两人在政治观点上的共同点,另一方面张学良的诚实磊落的品格,深深的爱国之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4年8月,张学良寄信,突然告诉苏联留学成功。 于炳然给共产主义国际中国代表团写信,同意不久收到回信,去莫斯科。
标题:【要闻】隐蔽战线英雄于炳然:密说卫立煌加速辽沈战役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