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国林业建设的重点省份,有6个国家重点林业项目,其中5个在陕西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陕西林业人,牢记自己的使命,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效加快国家绿化。经过多年建设和保护,全省林地面积已达1.85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森林面积1.33亿亩,立木蓄积量5.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06%。共有5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54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3%。
目前,陕西有陆生脊椎动物700多种,植物4000多种,其中一、二级保护动植物130多种,包括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海鸥、麝、珙桐、红豆杉等,古树名木近73万株。以特色经济林、森林和林下种植养殖为主要框架的林业产业,现已形成体系规模,成为人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年产值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30%。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陕西林业的整体努力、艰苦奋斗和不懈奋斗的结果。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将绿色版本的地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经过40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自陕西省三北工程建设以来,一期规划造林任务3366万亩,实际造林4154万亩,比规划任务超出23.7%;造林保存面积1436万亩,占新中国成立后至项目实施前三北地区造林保存面积(1117万亩)的128%。第二阶段规划造林3093万亩,结合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完成造林6598万亩(包括“三北”工程1128万亩)。
同时,沙化土地面积由三北工程初期的3600万亩减少到目前的2030万亩,流动沙地面积由860万亩减少到5.3万亩,沙地植被覆盖率由1.8%提高到目前的60%。近10年来,黄河年均输沙量为1.52亿吨,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4.2亿吨。
在长达40年的“三北工程”建设中,陕西涌现出了一大批石广银、牛等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和“迎难而上、勇于拼搏、坚定不移、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榆林森林展览馆、沙质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场馆相继建成,陕北天启、长城绿染等一系列文化产品相继问世,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40年来,陕西积极推进胡椒、核桃、红枣、沙棘等干果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努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据统计,项目区经济林面积由1977年的156.8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060万亩,农民人均收入由7.58元增加到750元。经济林已经成为农民的支柱产业和重要收入来源。
现在,三个北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12.9%增加到34.98%。风沙危害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绿化造林成效显著,绿色地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退耕还林工程塑造了陕西生态建设的绿色丰碑
1999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后,全省推出了退耕还林工程。
截至目前,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规划任务已完成395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78.8万亩,居全国首位。荒山造林1932.7万亩,造林239.5万亩。该项目涉及该省10个城市的102个县级单位。国家投入400多亿元对我省退耕还林进行补贴。随着第一个退耕还林城市(延安)和最大的县(吴起县)的出现,陕西已成为中国退耕还林先进省。
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1999年,延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全市人民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经过近20年的奋斗,山水逐渐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走上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
据公开资料显示,延安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增幅为35.3%,森林覆盖率达到46.3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68%,入黄泥沙由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减少到3100万吨,减少88.4%。土壤侵蚀模数从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下降到1000吨。
生态管理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17年的11525元,年均增长10169元。
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中,陕西近70%的土地受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保护
据报道,陕西省有天然林9101.1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75%。保护天然林将保持陕西森林的主体地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998年10月,陕西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立即停止省级森工养殖企业采伐天然林的命令》,决定从当年11月1日起,5个省级森工养殖企业停止一切采伐活动。2000年,陕西天宝宫开始实施。管理保护面积由11034.6万亩扩大到21489.67万亩,增长33.9个百分点,增长35.7%至69.6%。
目前,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累计完成202.59亿元。20年来,天然林保护工程从彻底扭转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推进森林资源恢复、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改造,到保护和供应优质水资源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基本功能。
据了解,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在省、市、县三级实行“二线目标责任制”,建成4089个护林站(点),连续组织2.2万多名森林管护人员,使用人工和无人驾驶飞行器协助巡逻和远程监测。综合治理公益林17762.2万亩,商品林3727.5万亩,有效遏制了项目区的非法采伐和乱砍滥伐。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陕西野生动植物的数量逐年增加。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孤岛”现象不断被消除。秦岭大熊猫的数量从第三次普查的274只增加到目前的345只,朱鹮的数量从汉中市阳县的20平方公里扩大到汉中、安康、宝鸡、铜川等14个县的13000平方公里,超过2000只。珙桐、三叶草、秦岭冷杉、太白红杉、红豆杉等物种的数量。受到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的人口正在增加。消失多年的动物和鸟类,如狼、狐狸、豹、鹰、亮鬃羊、梅花鹿、金鸡和猫头鹰,在许多地方又出现了。2017年,安康市宁山县实现了林麝的野生放养。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促进工业发展和保障林业工人生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已建成282个国有种苗基地,培育种苗188万亩,生产种苗179亿株,采集各类林木种子1.3万吨。现有林麝1.2万余只,年产值2.35亿元。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每年接待2000多万游客,年旅游收入超过8亿元,包括国有林业工人在内的员工超过4.5万人。
同时,陕西将生态救助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结合起来,重点扶持和安排56个贫困县(市、区)的46.3万亩公益林,投入资金1.107亿元,聘用生态护林员1.8万多人,生态护林员家庭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
生态扶贫,从小处着眼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的共同发展。随着生态变得美丽,林业也在蓬勃发展。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贫困家庭65.8万户,贫困人口183.8万人,其中生态扶贫38.6万人,生态扶贫118.8万人,约占60%。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是陕西省摆脱贫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陕西省林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31亿元。目前,地面木本食用油料库建设已经开展,已开发木本油料林近2000万亩。牡丹和核桃产油面积居全国第二,辣椒产量居全国第一,陕北红枣在全国享有盛誉。
截至2016年底,全省林下经济涉及的林地面积达到1605万亩,产值175.2亿元。据国家专项调查,陕西林业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占贫困人口的53%,已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森林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有效改善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的宝鸡、Xi、延安、安康已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汉中、商洛、铜川、咸阳和榆林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渭南和韩城也向省林业厅提交了申请。
为进一步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建设,陕西省林业厅于2017年3月13日发布了省级森林城市规范性文件《省级森林城市评价办法》(陕西林宣发〔2017〕72号),对全省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进行了探索和试点。据公开信息,2017年9月11日,镇巴县、神木县、石泉县、岐山县、旬邑县、宁强县、华阴市、宜川县等8个县(市)被评为首批省级森林城市。
2017年11月21日,林友等16个县被纳入省级森林城市创建计划。
2018年5月,韩城市被批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7个县市申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8个县市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随着森林城市的建立,绿化与周边绿化相结合。以道路、渠岸、直觉坡、村镇为重点,大力营造景观防护林,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现在,渭河、陕峡谷沿线的绿化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宝茂、连霍、尹福、印青、青兰等主要公路、国道和铁路实现了高标准绿化,建成4600多公里绿色通道;通过实施“三化一林”的绿色家园建设,1467个村庄实现了绿化美化,形成了“林中之村、村中之林、林中之城、城中之林”的多种模式。
如今,陕西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山坡更绿了……一幅生态和谐与美丽的新图正在中国慢慢展开。(彭锦军)
编辑:张洋
心灵鸡汤:
标题:陕西林业努力工作,展示成果,帮助建设美丽的中国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