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入冬之后,陕北高原的第一场雪逐渐融化了。温暖的阳光透过纱窗投射在李东东新家的墙上。“时间到哪里去了?”墙纸上的一行字,勾起了一家人对往昔的离别之情,把挥手的快乐托付给了未来。

高耸的宝塔沿着河流延伸,事物因星星而改变,并移动数年。这里是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现在是脱贫的主战场。

近日,记者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聆听了延安人在山川、山谷、果园、山洞中告别贫困的故事,见证了延安人全面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蓬勃步伐。

“革命圣地没有如期脱贫,我们不能向党和人民解释!”

南泥湾在深秋刚刚经历了一次大丰收。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丰衣足食”的丰碑见证了又一个又冷又热的夏天。

77年前,359旅的战士们进军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把贫瘠的荒原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遍地的陕北美好江南,也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写入了历史的丰碑。

今天的南泥湾充满了稻香和成群的牛羊。在离纪念碑不远的地方,来自尼旺农场的数百只野猪正在丛林中觅食。南泥湾镇镇长黑学良说,现在南泥湾森林下有八个经济农场。贫困家庭投资了劳动力,可以在年底分红。森林之下的经济已经实现了“绿色高峰和丰富的钱袋”

幸福一直是一场斗争。历史表明,今天的探索比这更好。

在南泥湾所在的延安市宝塔区盐池沟村,48岁的贫困家庭冯生华(音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再也不能依靠康了。

80多岁体弱多病的父母和一对患有顽疾的孩子。作为家中唯一一个强壮的工人,他突然患上了葡萄膜炎和静脉血栓,视力急剧下降,失去了工作能力...沉重的生活压力使这个艰难的陕北人在康上躺了半年。

然而,这样一个“筋疲力尽”的贫困家庭最近主动要求村委会从贫困家庭名单中退出。去年,政府出资为他的家庭建造了一个沼气猪圈,并送来了九只小猪。到年底,15头猪被宰杀,加上土地转让的收入,他们一年的收入超过5万元。眉头终于舒展了,冯生华脸上又出现了久违的微笑和自信。

“现在,我们可以报销90%的医疗费用,政府帮助我们发展工业。他的妻子在一家公共福利机构工作,年收入超过1万元。干部工作都这么努力,不要主动,还有脸吗?”被生活磨砺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未来。

延安的扶贫之路曾经充满荆棘。20世纪70年代末,新华社记者冯森林著名的《延安调查》记录了“许多农民上街讨饭”的痛苦。改革开放后,延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但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使延安到2014年底仍有693个贫困村,76200户,贫困人口205200人,贫困发生率为13.2%。

前面的路是崎岖不平的,但它从不后退。这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使命。“革命圣地没有如期脱贫,我们不能向党和人民解释!”在延安,这是记者经常从当地干部那里听到的一句话。

决心是号角。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延安针对贫困问题,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老区脱贫攻坚战:

准确的减贫应基于当地条件和家庭政策;抓紧实施工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扶贫、危房改造等“八批”工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扶贫与帮助志愿者、帮助智力相结合,注重激发扶贫的内生动力;脱贫需要优秀的村庄和优秀的家庭...

“延安是革命老区。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率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率先实现全面扶贫,是我们对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延安市委副书记兼市长薛占海,语气铿锵有力。

见微知著。在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延安安塞是黄土高原上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近年来,腰鼓、剪纸、农民画、民间艺术和民歌被视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扶贫的五大地方名片。游客们来到延安旅游,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停下来看腰鼓,听陕北道情,这已经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李东东是安塞区高桥镇和平村的一户贫困户,他被迫放下腰鼓已经20多年了,现在他又被训练穿上他心爱的腰鼓了。他加入了当地贫困励志扶贫艺术团,今年已经参加了50多场演出。他靠教腰鼓技能挣来的收入,为自己买了一台洗衣机、冰箱和热水器,他即将摆脱贫困的帽子。

“当我坚持不住时,是党的好政策救了我!”安塞市政府建了一栋新的安置房,只花了1万元。李东东谈论着过去,充满了情感。

从李东东新家的窗户向外望去,曾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已经改变了它的面貌:层层植被覆盖着群山,公路从旁边经过,喧闹的街道繁忙起来...

延安的干部群众说,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新的时代,都是一脉相承的。

“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不仅是扶贫的对象,也是扶贫的主力军。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扶贫的源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西方国家研究中心的副教授何磊说。

“党的政策很可怕。温室里有医疗保险,娃娃们很担心……”

吴起县铁边镇张湾村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一站。毛泽东故居的陈设,就像昨天红军作为一家之主留下的水壶,仍然在默默地讲述着历经83年风雨后的鱼与水的传说。

毛主席住过的那座破旧的农舍现在变成了一个宽敞明亮的有11个洞的山洞。村民张廷杰为毛主席煮荞麦面的儿子张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共产党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现在我可以一年到头吃肉、蛋和牛奶。医疗费用可以报销,养驴可以得到补贴。每年开学前,我都会给我的孙子孙女们一个红包。”制作这张卡片的那个可怜的家庭谈到了今天,他的眼睛闪闪发光。"是这个聚会让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工业援助、就业安置、重新安置和保障...一项精确脱贫的政策在延安扎根,改变了旧城区的贫困面貌,激发了贫困人口的精神。

“政府投资30万元建设安置房,补贴10万元修缮两个大棚,报销6万元一个操作,以及教育补贴和公益性岗位收入……”即将搬进吴起县安置房小区的张春珍(音译)计算了他摆脱贫困后政府对他家的第一次投资,他大吃一惊。

抚养四个孩子的贫困家庭曾经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个有能力的人。四年前,他患了股骨头坏死,全家人都失去了生命。如今,生活又开始了。他兴奋地编了一个新的日游:“党的政策太可怕了。温室里有医疗保险,娃娃们很担心……”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来的路。展望未来,旅程会是稳定而深远的。

宝塔区柳林镇是延安著名的苹果产业镇。但就在40多年前,柳林镇的许多人过着“水碾蔬菜”的生活。饭后,我的胃里充满了水。伍兆元村的村民任增平尝过这种味道。时间过去了,干部们帮助发展了4亩苹果园的老工作,并于去年摆脱了贫困。这一天,他把新收获的5000个金苹果拉到柳林镇九沟村一家公司的智能选果线上,免费接受“检查”。

画山水摆脱贫困致富新图

自动选果后,过去卖的苹果可以根据水果的种类、大小、含糖量、颜色等不同等级出售,平均每斤售价可以高于0.8元。好水果,一个可以“讨论”,售价超过10元。他还计划在苹果上印上文化符号,然后在网上卖个好价钱。

老人受益的是延安正在推广的“苹果收尾”行动。作为中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城市,延安43%的贫困人口直接从事苹果种植。毫不夸张地说,苹果是大众摆脱贫困的“幸福果实”。今年以来,延安已在全市建立了56条现代化智能选果生产线和102万吨冷藏空调仓库,为贫困家庭免费分拣苹果,并将其嵌入分拣、冷藏、运输和销售链。简单的苹果也开始穿上文化服装,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画山水摆脱贫困致富新图

旧区扶贫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推广‘苹果精加工’是我们根据延安苹果产业发展和群众实际需要做出的决定,符合延安实际。”延安市副市长贾说。精细分类和电子商务销售不仅是延安果农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苹果产业带动扶贫的溢出效应。

围绕苹果做好工作是延安从现实中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方面。延安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有深山沟和纵横梁。许多贫困家庭希望告别破旧的窑洞,住在安全可靠的房子里。

因此,延安把住房保障作为人们脱贫的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它启动了17,300户和56,300人的安置项目。目前,已有17,300所房屋达到入住要求,11,600所房屋已实际入住,30,900所破旧房屋已得到翻新。

穷人有期望,党和政府有回应。在延川,围绕县城、街道镇、风景名胜区和公园建设了14个集中安置点。“这种布局的原因是便于群众就地发展养殖业、文化旅游业和光伏产业,落实就业创业、护底和技能培训政策,确保群众能够流动、稳定、致富、不反弹。”延川县县委书记张永祥说。

延安精神根植于人民,始终在路上

天气越来越冷了。延安枣园和张侧纪念广场热情高涨。“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我们有缺点,我们不怕被别人批评和指出...你说的方法对人民是好的,我们会照你说的去做。”在张烈士纪念碑前,一群在延安市委党校学习的干部检阅了“为人民服务”的队伍,神情肃穆。

11公里外的延安新区为人民服务,入口处镌刻着“为人民服务”的五个大字,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职责,也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宗旨。

延川县甘昆湾镇李家塔村的一户贫困户郝世禄家里,一个不到两米长的小炕和一个布质沙发曾经挤过八个干部。今年的清明节,延安迎来了一个寒冷的春天,刚刚开花的苹果树濒临冻死,无数果农一年的辛勤劳动即将被摧毁。

关键时刻,延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地队成员和乡镇干部及时赶到,在果园挖了一个坑,生火升温,防止果树冻坏。八个干部饿的时候烤方便面,困的时候挤在冰冷的炕上打盹。经过三天不眠之夜,他们终于挽救了郝世禄丰收的希望。

郝世禄在秋天迎来了大丰收,这个穷了半辈子的农民也第一次有了存款。

去,观察和计算,帮助和教导,把群众团结在一个家庭里。延安党员干部中有一句话:“不到农村去抓干部脱贫,生活是不完整的。”为此,延安选派153名县级后备干部到一线锻炼,1784名优秀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成立了1546个驻地小组,与37400名干部开展了联合入户帮扶。

如期摆脱贫困是“履行军令的书面保证”!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从他第一次住在村子里时被贫困户命令,他成了一个关心群众的“旅途秘书”。30岁的程涛是甘泉县道真镇五里桥村的第一书记,他在村子里工作了两年后,脸色变黑,他的方言也开始走音。

如果群众不欢迎,他们会微笑着互相问候;如果人们不明白,他们应该从学习大众的语言开始。贫困家庭不想摆脱贫困,所以他们会向党员示威。养鸡和地膜玉米得到发展,破旧房屋得到改造,1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一度薄弱的党支部具有凝聚力...

程涛说,当他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在“只有公务员,没有官员”的展板前停了很长时间。作为一名“80后”党员,他在村里的两年经历让他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如果干部的积极性不够,那要看你是否深入群众!”

只有通过深入培养人民,才能产生发挥其巨大力量战胜贫困的力量。这是延安扶贫干部在实践中的金科玉律!

延安一直在履行对人民的承诺。这是一个沉重的回答:

——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大大减少。自2014年以来,延安共实现157,500人脱贫,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分别减少到17,500人和47,700人,贫困率下降到3%;

——贫困村的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呈上升趋势。全市693个贫困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全覆盖,其中693个贫困村建立了互助基金组织,124个贫困村建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以来,已完成296个村庄的571个安全饮用水改造项目,全面解决了城市农村地区的沥青道路和安全饮用水问题;

——群众收入大幅增加。2017年,延安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168元和11525元;农民人均种植苹果2.32亩,43%的贫困人口直接从事苹果种植。

面对未来,延安永远在路上。这是一种可以期待的水果:

到目前为止,延安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都达到了标准,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全面脱贫,预计将如期实现。

“延安的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工作要细致入微,措施要准确无误,保证村优村优、户优,保证扶贫的成效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孙波申洪兵梁娟陈辰)

责任:吉爱玲

心灵鸡汤:

标题:画山水摆脱贫困致富新图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