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5字,读完约2分钟

自从“阿尔法狗”打败了李石时,人工智能利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给人们留下了“无所不能”的印象。最近,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人工智能来识别古代音乐乐谱,据说这可以恢复1300年前的音乐。

音乐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鲁春秋》记载,在古代,黄帝让名叫灵伦的人听凤凰的歌和叫,并决定黄钟的音高;《尚书》记录了音乐响起和数百人跳舞的壮观场面。不仅如此,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周代视音乐为六大艺术之一,要求贵族学生掌握它。

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弹奏钢琴时只使用减法记谱法来记录指法和弦乐序列,因此古代乐谱看起来像一本天书,黄钟和鲁大的美妙旋律随着时间而消失。

人工智能能从历史中保存这些声音吗?恐怕现在不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夜月复原的《春江花》与唐代的音乐大不相同——因为唐代的官话属于中世纪,复原的音乐是用官话演唱的。

既然歌词完全不一致,那曲调呢?恐怕它不能完全恢复。由于我国记录乐谱的特殊形式,没有人知道唐代是如何演奏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必要追求对古代音乐和古代音乐的完全相同的解释。

多年来,许多年长的音乐家致力于研究古代音乐。1956年,中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古琴调查。关平湖、杨宝元、顾等资深音乐家都致力于音乐创作。由于他们对音乐历史、文献学、音乐节奏等方面的渊博知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广陵散、高山流水、潇湘云水等一批古歌重新登上舞台。

在给音乐打分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演奏乐曲的减分没有被记录下来,但它给了古代音乐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古琴艺术家在乐谱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融合了他们自己对钢琴音乐的理解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一首钢琴曲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版本,这给中国古琴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这种活力显然不是目前人工智能所能带来的。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没有必要神化和依赖工具,只要让它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

笔墨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传统文化被禁锢在古色古香的泥沼中,它将不可避免地落入旧纸堆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绚丽的色彩,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意义。(杨伦)

责任:吉爱玲

标题:人工智能恢复古歌既是继承又是创新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kj/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