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0字,读完约4分钟

沈良正在车间操作仪器。(数据图片)

与沈良共事多年的同事们常说:“如果有问题,就去问沈良。”沈良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与力学研究所精密光学机械领域的技术骨干,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和光学仪器的安装和校准工作。同事们说,如果他们遇到技术问题,只要他们来沈良讨论,就会解决;在工作中,人们有时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当与沈良的最终产品相比时,他们会对他印象深刻。

[当代知识分子风采]沈良: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沈良曾是一名小学徒,他曾训练过高超的精密装配技术。1980年12月,他毕业于上海光机所技校,专业是光学冷加工。从小,他就喜欢拆卸和组装,并开始对组装技术感兴趣。回顾他当时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杰出表现,他感到非常自豪。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这项技术学好。在跟师父学习的时候,我用我的休息时间自己做。”20世纪80年代,外国新兴技术封锁了中国,沈良的学习之路是基于坚韧。“条件比现在困难得多,一些关键仪器和工具根本买不到,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动手。”

毕业后,沈良被分配到上海光机所的试验工厂,起初他只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画画。“没有指导,我会注意别人做什么,问更多的问题,做更多的笔记,永远不会让自己闲着。”对于工作,沈良有自己的坚持,“只要他付出的比别人多,他自然会收获更多。”

闲暇之余,沈良还进入了上海科技大学夜大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并利用周末时间继续深造。“我从事复杂的组装和制造。如果我连怎么操作都不懂,那就不应该问别人。只有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不久,沈良工作中的第一次“大考验”来临了。在我国高性能大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申光ⅰ”的研发过程中,高精度伺服镜架不能满足2角秒的精度要求(24小时内偏差不能超过0.00056度),误差甚至高达10角秒。沈良确诊后,目标锁定在一个变速箱上。他拆开变速箱,拆下里面的齿轮,用自己的专用工具重新组装,消除了齿轮间隙,最终达到了精度标准。

[当代知识分子风采]沈良: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当我启动相机时,我可以在车间里连续呆12个小时,感觉就像一个小时。”沈良以高超的光学精密安装和校准技术参与了几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加工、安装和调整。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激光高度计的加工、安装和校准任务,参与的“申光二号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项目也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当代知识分子风采]沈良: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虽然沈良只是嫦娥一号和申光设备背后的一名组装销售员,但他一直深爱着这份工作。多年来,他在各个部门和车间工作,从装配车间、金属加工车间到技术质量部门。他熟悉每一类工作的工作内容,已经成为精密光学装配领域的“权威”。

2006年,沈良在完成一汽大众的一项加工任务时,发现德国专家设计的图纸有缺陷。如果这样做了,它肯定不会被安装。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他决定挑战权威修改图纸。在德国专家困惑的表情中,沈良的改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沈良还为一家美国公司开发了一种口腔内窥镜;为上海联能光子有限公司研发光学加工专用设备;参与了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测试安装平台的改造...

[当代知识分子风采]沈良: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我把我的工作当作一种职业。我不能看收入水平,但就技术而言,我是短期的。”包括沈良在内的几位老大师,除了千百次锻炼每一项工作以建立自己的业务水平之外,总是喜欢聚在一起,经常就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争论。

从学徒到技术专家再到工匠大师,沈良现在担任上海恒逸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该公司由光电研究所控股,但他仍然花大量时间在车间的第一线,或指导年轻的学徒熟悉技术操作要领,或不愿下班回家,经常陷入独自思考机器的境地。

在沈良看来,中国制造业的手艺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用心做,有足够的积累,你就能做好,中国制造也一样。”(经济日报记者郭景元)

相关主题:当代知识分子风格

(主编:刘江)

标题:[当代知识分子风采]沈良: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