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73字,读完约10分钟
[编者按]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制造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关键。2015年5月19日,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意味着开始全面部署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一战略是基于中国国情、世界工业化趋势和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两年后,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1+x”规划体系的发布,制造业强国战略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值此《中国制造2025》出版两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到了国家建设制造业强国顾问委员会委员黄群辉先生为我们写一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从工业化进程看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应该在工业化的背景下理解。近代以来,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一直是许多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中国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早期和中期阶段。研究表明,“十二五”后,中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然而,就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拥有量、关键零部件产量、全球价值链中的环节和高端产业比重而言,中国工业虽大但不强。在工业化后期,对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技术创新(爱基、净值和信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既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技术创新的应用。可以说,没有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整个经济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因此,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是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梦想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发达工业国家近年来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推出一系列计划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潮流,适应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Aiji、净值、信息)和价值链的高端地位。例如,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日本工业复兴计划等等。这场以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历史机遇。从挑战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的产业大而不强,虽然中国的产业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但工业现代化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强国,中国的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中低端。中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地位,形成高端下行趋势,取代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将产业升级到中高端,这不利于中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从机遇来看,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为中国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具备了抓住这场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的工业基础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广阔,需求多样,这也为新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因此,在新工业革命这一世界工业化的新趋势下,我们需要在分析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制定出自己的制造强国战略,这不仅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的需要。
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提出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十年行动计划的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全面、系统、长期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规划文本。它是着眼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大趋势而制定的高端产业和技术进步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路线图。该规划着眼于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率,实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Aiji、净值、信息)、动力设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设备未来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推进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力争在十年内进入制造大国的行列;第二步是,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将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制造大国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其综合实力将进入世界制造大国的前列。中国制造2025作为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计划,是在详细规划体系和配套政策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的。2015年至2017年两年间,相关部委分别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绿色制造五大工程实施指引》、《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制造业质量品牌两大专项行动指引》。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信息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指南,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此外,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政府重点抓好五大工程和重点标志性工程,为全面推进试点突破奠定基础。如建立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添加剂制造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通过了论证,在各省市建立了19个省级制造创新中心;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测试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选择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截至目前,规划体系已全面发布,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试点示范积累了一些经验。“中国制造2025”即将全面实施。
在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提出和部署阶段,制造业强国战略对制造业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已经开始显现。首先,制造业发展的整体环境逐步改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国家的基础,是振兴国家的手段,是强国的基础,这一观点日益流行,形成了重视制造业、振兴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良好舆论环境;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三比一、一减一补”政策的深化,逐步改善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条件。第二,一些重大制造创新取得突破。例如,中国第一个柔性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研制成功,年生产能力为50台。国内首架大型飞机c919测试成功,全球最大的单射电望远镜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库投入运行,“神舟11号”和“天宫2号”完成交会对接,国内首艘航空母舰发射升空。与此同时,航空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设备、无线移动通信、核心部件、高档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也相继启动。第三,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动能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在整体经济放缓和行业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三大类行业中的制造业在2015年和2016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制造强国战略中提出的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无论是政府制定的“1+x”规划体系,还是十大重点领域的技术地图,政府都起着导向作用。为全面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政府工作应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培育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公平市场竞争环境,营造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和降低成本的良好环境。要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在制造业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和废除不利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政策措施。可以对中小企业的实用尖端技术、新兴技术和创新领域采取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形式的支持性产业政策。
二是坚持十大重点突破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一方面,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十大战略重点领域,引导各种社会资源聚集,寻求突破性发展,为整个制造业高端化奠定技术、材料、装备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产业带来的影响,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要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创新创业”三大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促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平稳衔接和快速转换。
第三,坚持各类制造企业共生、共同繁荣、协调发展。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大、中、小制造企业共存共荣、各种所有制企业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为主要方向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大企业集团的支持,还需要培养一大批智能制造应用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提升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坚持激励创业和弘扬工匠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勇于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追求完美和奉献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要素。制造业强国的战略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这是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保证,还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制造业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一个制造大国不仅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于制造业发展的企业家,还需要一大批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产业以提高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一种精神或文化的培育往往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法律制度的互动过程,必须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有效解决“去现实化”导致的“现实与现实失衡”的结构性问题,不断优化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和现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制度设计,这不仅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等鼓励企业家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制造业创新和发展上的制度机制,还包括职业培训制度、职业社会保障、薪酬和奖励制度等鼓励现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制度体系。(原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黄群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制造业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编辑:胡风)
标题: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阶段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