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5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昨日表示,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重点是防范金融风险。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需要关注的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传导机制和国际协调。
就货币政策目标而言,其监管目标不再局限于资产价格等因素,而是取决于金融周期。孙国峰表示,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的一个教训就是要关注金融周期。毕竟,资产价格只是金融周期的反映,而金融周期背后是银行的广义信贷,而资产泡沫背后是银行的过度借贷,而过度借贷往往是由超低利率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政策应该调节金融周期。除了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外,各国央行在金融危机后仍在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孙国峰表示,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是控制杠杆率,因为高杠杆率问题是资产泡沫的背后原因。“然而,仅仅依靠宏观审慎政策是不够的。如果利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即使采取各种宏观审慎措施,效果仍是事半功倍,因此有必要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以应对金融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孙国峰认为,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已经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即风险承担渠道。因为银行背后有明确或隐含的政府担保,它们自然倾向于承担风险。如果央行长期保持低利率,很容易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这很可能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博弈,即市场会期望央行在金融市场承压时降低利率,这将鼓励一些高杠杆银行过度冒险。因此,孙国峰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约束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特别是不应该给出市场利率将长期保持在低位的预期,以防止市场通过过度的风险承担行为来强迫央行。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在今年下半年发起的“减表”的目的是提高长期利率,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此外,孙国峰认为,在探索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过程中,央行还应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已经开始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相应地,新兴经济体也应尽快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以推动形成更加平衡的新的全球经济和金融结构。
标题:孙国峰认为:货币政策不应给予市场长期低利率预期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