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4字,读完约3分钟

每次谈论战争的话题,都有人认为推荐谦让君子的中国文化缺乏铁血霸气的一面。 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在中原农耕地带崛起,四方受到攻击。 特别是北方与草原游牧民族毗邻,战争频发。 冷兵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力量的发源地,匈奴人、土耳其人、蒙古人都是纵横欧亚大陆的世界级武力征服者。 对扛锄头做牵牛花、单独行动的农耕民族来说,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是骑马打猎、团队合作,具有巨大的天然特征。 但是,从黄帝北开始追赶肉粥,经过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打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受到强烈的游牧民族冲击,迅速发展起来。 很明显,谦虚的君子也决不是被人剥削的懦弱者。 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

【要闻】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不推崇不惧怕 胜负根本在民心

第一,不推荐战争。 中国文化爱好和平。 孔子说“仁者,恋人”。 以珍惜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热衷于夺走别人的生命。 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素食,甚至不希望夺走动物的生命,论述了战争。 老子对战争的论述更充分。 他说“不是士兵、不祥之器、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不是吉祥事,也不是君子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用之。 “若美之,乐杀人”——喜欢武器,推荐战争的话,以杀人为乐。 “夫乐杀手,不要向天下炫耀”——以杀人为乐的人,真的不能得到天下人的同意。

【要闻】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不推崇不惧怕 胜负根本在民心

其次,不怕战争。 中国文化有重视精神、追求正义、重正义、轻视死亡的一面。 例如,孔子说“志士仁人,不求生,杀身成仁”。 玄奘说:“宁可以西而死,以东而生?”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无人死,留丹心流汗。” 看到这种死亡的精神体现在在战争中,不怕强敌,不怕牺牲。 通常的征服者战争,如果能赢就想战斗,如果能赢就想投降。 必胜必战,必败必投降。 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与正义无关,必胜也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负弱小。 正义的所在,必败也必战——敌人强大我弱,即使知道必败,也勇敢地亮剑,决不屈服,甘心杀身成仁,舍命取义。 依靠武力的强大而敢于战斗的,不是真正勇敢的重义轻死,即使知道必败也一定要战斗,这是真正的勇敢,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要闻】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不推崇不惧怕 胜负根本在民心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是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策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了确定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然有亿万臣民,但所有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然只有三千臣民,却是众人一心,因为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策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策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够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

标题:【要闻】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不推崇不惧怕 胜负根本在民心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