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1字,读完约4分钟
为了深入理解和正确反映当年“黄安”舰起义的真相,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访问了许多起义领导人的亲属和健在的起义骨干,特别是电话采访了起义组织者之一的孙露山老人,他送来的海军北海舰队党史 这些宝贵的资料和亲口叙述,大大帮助我们再现了当时“黄安”舰起义的历史实际情况。
黄安是日本的护卫驱逐舰。 1945年下水,排水量810吨,最高航速16.5海里,舰员编制126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将日本联合舰队剩下的131艘中小军舰分成4艘,抽签中,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美、英、苏四国。 中国赔偿了驱逐舰7艘、护卫驱逐舰17艘、潜水艇2艘、运输舰1艘、其他舰7艘共计34艘军舰,总吨位约为3.6万吨。 “黄安”舰接收时只有航海和动力设备,没有火炮和其他武器装备。 1947年7月在青岛海军造船厂修理和安装武器。 翻修后被命名为“黄安”,隶属于国民党海军第二军区。
1948年底,济南解放,我军接近青岛周边。 当时的中共橡胶东区委员会和东海地委统一战部、中共青岛市委、胶东军区和东海军区政治联络部,都以不约而同地动员国民党军舰起义作为削弱海军力量、瓦解海上防线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通过与各自指导有联系的地下业者,积极开展了组织物色和敌舰起义的秘密事业。 不久,由于我们党有很多地下工作者,目标定在统一战基础很好的“黄安”舰上。
指导“黄安”舰青岛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中尉舰务官屈庆珍、准尉枪军士长王子良、少尉枪炮官刘增厚和上士枪炮班长孙露山,他们当时分别由我们党不同的地下组织领导。 他们按照上级的指示,在扩大组织的过程中,彼此的尝试表明了各自的身份,形成了起义指导的核心。
根据上级指示,4人领导小组多次秘密策划起义行动,一方面保持联系,一边要求越来越多的起义骨干,一边加紧修理,开始向舰运送枪炮弹药、通信器材和大量粮食、物资。 2月7日,舰长刘广超指示马里庆珍的上级“黄安”舰于2月9日启航,在青岛港外的锚地待命,让马里庆珍加强督务工作,准备启航。 楚庆珍那天把期待已久的起义时机告知了起义的骨干。
2月9日,大修理结束的“黄安”舰从造船码头飞往青岛前海,停泊在“小青岛”的西侧。 那天晚上,4人领导小组在舰上秘密进行了会谈。 刘增厚提供了从海军造船厂得到的情报,青岛守军将在2月12日以后陆续向南撤退。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起义时间已经刻不容缓,大家同意立即举行起义,时间定在2月12日晚。 这一天正好是正月15日的元宵节,舰长刘广超一定会从舰上回来过节,青岛其他家的官兵也登陆,舰载官兵零散,有利于起义行动。 并且,为了防止起义者的家人受到迫害,会议以“上舰节”为名,要求相关家人与舰连接,与舰一起行动,协助起义。 会议的决定是刘增厚登陆,将行动计划报告上级批准。
2月12日,舰长刘广超还是回家过节去了。 随着天黑,海上刮着七八级大风,“黄安”舰也在波浪中剧烈摇晃。 7点,起义领导小组进行了行动前的最后一次会谈,进一步确定分工,每人发射了武器。 王子良同意把白床单撕成布,联系大家起义,尽量不流血,除非对方抵抗,否则不开枪。 如果行动受挫,宁可舰被破坏人死也不投降。 之后,起义者各就各位,等待起义的命令。
晚上8点,按照事先约定,王子良、刘增厚冲进舰长室,首先拘留了副舰长刘振东等人。 之后,舰上的各重要部门也被起义者控制,不允许任何人擅自进出机舱,8点30分宣布起义。 8点50分,谢庆珍下达了起航命令。 “黄安”舰慢慢驶向外海时,引起了停泊在青岛沿岸的美舰的怀疑,立即发出信号询问下落,陶庆珍令信号回答说“风浪太大,避风”。 巧妙地骗了美舰。 为了防止南下途中被飞机轰炸,“黄安”舰关掉了全舰的灯光,在黑暗中全速前进。 释放中途入狱的人,许多将士要求自愿参加起义。
2月13日凌晨4点左右,“黄安”舰终于安全到达连云港的外海。 2月14日,新海联特委员会在连云港举行欢迎大会,授予全起义官兵“首次起义”纪念章。 2月16日,华东军区司令官陈毅发布命令,晋升为全体起义官兵每人二级。 楚庆珍升为少校,“黄安”舰长。
1950年4月23日,“黄安”舰被命名为“沈阳”号。 之后,他多次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等海战,与兄弟舰艇一起击沉伤了国民党护卫驱逐舰“太平”和其他舰艇,并取得了战功。 (王夕源)
标题:【要闻】人民海军首艘军舰诞生记:起义巧妙骗过美舰(图)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