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63字,读完约9分钟
“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使“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日益紧密,而且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特色化和实效性,应当积极探索更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且也能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更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在将“互联网+”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特别是要运用“互联网+”大力加强“微思政”模式建设,特别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综合应用,不断优化和完善“微思政”教育模式,使其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积极探索“微思政”模式的实现形式,才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开展,同时也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因而,高校应当深刻认识“互联网+”下“微思政”建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和完善。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且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各类平台也层出不穷。大力推动“互联网+”下“微思政”建设,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微思政”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能够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微思政”当中,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设计,进而使“微思政”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互联网+”下“微思政”模式创新,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对此有清醒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微思政”的实现形式。
构建“大思政”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当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把构建“大思政”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融合性,能够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同时也能够引导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微思政”具有自身十分突出的特点,可以将文字、音频、视频以及Flash等综合应用于“微思政”当中,而且各个领域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推动“微思政”创新,这对于推动高校构建“大思政”体系、提高方方面面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构建混合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制。“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将“互联网+”与“微思政”进行有效结合,对于推动“三全育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力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下“微思政”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微思政”的功能和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和拓展力,对于推动网络思政建设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动“微思政”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微交流”、“微互动”“微合作”“微传播”等活动,既可以有效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够利用“微思政”随时随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由于互联网资源十分丰富,将“互联网+”与“微思政”进行有效结合,对于进一步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至关重要,可以依托“微平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形成强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大力推动“微思政”模式创新,还能够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利用“微思政”平台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引导以及学习指导等工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更强、融合性更强、互动性更强、效能性更强。
要想大力推动“互联网+”下“微思政”模式创新,使“微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强大,首先要强化“微思政”平台建设,倾力打造多元化、系统性、全面性和具有吸引力的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并借助“互联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服务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使“微思政”模式更具有创新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微平台”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贴近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教育与服务的关系,以思想引领为主线,不断强化各类“微平台”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和创新驱动作用,依托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乃至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微平台”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例如:通过将“互联网+”与“微思政”进行有效结合,大力推动“互联网+微思政”平台建设,着眼于与学生愉悦、轻松、自然、平等交流,通过“微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辅导和资源服务。
只有依托“互联网+”大力加强“微思政”资源开发,才能使“微思政”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对此,高校应当着眼于加强联运和同频共振,积极打造“微矩阵”,进一步拓展多元空间,切实加大“微思政”资源开发力度,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有教育价值的“微思政”产品。大力加强“微思政”资源整合力度,将其纳入“三全育人”当中,发挥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广大教师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多开发、多设计“微思政”产品,打造一系列开放共享、独具特色、突出思想深度、具有时代热度以及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微产品”,通过构建“微矩阵”,真正使“微思政”发挥作用。例如: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将多媒体PPT课件、“微课”课件转化为“微思政”产品。为了能够使“微思政”资源开发得到有效利用,高校应当创造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高校“微信公众号”以及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号”,引导广大教师打造教育、引导、沟通、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微平台”。
高校以及广大教师应当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角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微思政”的重要价值,适应“互联网+教育”,努力探索“微思政”创新模式,特别是要在促进“微思政”内容融合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最大限度提升“微平台”吸引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将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围绕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现实需求,着力强化“微思政”的趣味性、服务性、思想性和引领性,而且还要融入现代元素。例如:在“微思政”内容设计上,应当把漫画、音乐、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融入其中,同时还要在构建“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微思政”载体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形式。例如:为了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微健康”的形式组织实施,并通过健康环境展示、健康交流互动等诸多形式组织实施。此外,还要在开展“微服务”“微引领”“微论坛”“微课堂”“微互动”等方面加大力度,根据不同的模块设计不同的内容,以此提升“微思政”吸引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将“互联网+”与“微思政”进行融合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微思政”实现更大突破。对此,高校应当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包括学生骨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同时还要着眼于将“微思政”融入到“课程思政”体系当中,积极引导他们利用“微思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微思政”的有效实现形式,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新媒体平台进行融合与互动。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微思政”平台的运营管理工作,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既要确保“互联网+微思政”平台有效运行,也要在舆论引导方面加大力度。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功能和推动作用。“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有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积极构建“微思政”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向心力。对此,高校应当大力推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开展,着眼于促进“微思政”模式不断创新,重点在强化“微思政”平台建设、加强“微思政”资源开发、促进“微思政”内容融合、打造“微思政”优秀队伍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促进“互联网+”下“微思政”模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大突破。
(徐小强 成都理工大学讲师)
标题:“互联网+”下高校“微思政”模式探讨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2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