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3字,读完约3分钟
京津冀奶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深厚的合作基础。加快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优势互补,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奶业发展的示范区,对全国奶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起到示范作用
“京津冀在地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三地奶业协同发展,优势独特。”农业部畜牧司奶牛司副司长邓在近日举行的京津冀奶牛协作发展北京论坛上说。与会专家认为,三地乳业需要深化资金、资源和技术合作,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京津冀奶业的协调发展,首先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从奶牛养殖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奶牛数量为206万头,占全国的14.5%,产量为561万吨,占全国的15.1%。平均产量水平为7.9吨,比全国水平高1.5吨;从乳制品加工来看,京津冀去年生产液态奶451万吨,占全国的16.5%,生产奶粉6.5万吨,占全国的4.7%。与此同时,消费市场巨大,农村地区仍有很大增长。其次,有很强的科研和推广实力。三地各级畜牧兽医推广体系十分健全,本地区有许多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丰硕。
此外,三大产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河北的牛奶库存和牛奶产量占北京、天津和河北的80%。河北省饲料供应充足,乳制品加工能力强,是原料奶和乳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是,奶牛的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发展奶牛养殖的资金缺口较大。北京和天津拥有高水平的乳品企业、高水平的奶牛养殖和饲养管理技术以及活跃的资本市场。但是,土地承载能力有限,满足乳制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很大。苜蓿等草料依赖于该地区以外的供应。
事实上,近年来京津冀都在探索奶业的协调发展。北京市奶业协会秘书长廖表示,北京三元食品投资18亿元在河北建设三元工业园,促进了周边地区奶业的发展,对提升河北奶业规模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农集团投资10亿元在河北定州建设世界级智能牧场,实现奶牛养殖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北京乳业技术系统发起奶牛援助行动,努力探索建立京津冀乳业合作体系,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奶牛养殖技术水平。
邓建议京津冀加强奶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京津奶牛丰富的科研资源,加快区域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与加强公牛联合育种、标准化规模育种、新饲料、养殖场环境污染控制、动物疫病防控、乳制品加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要在乳品加工半径内合理布局奶牛养殖基地,突破地域限制,合理增加饲料供应。
此外,要增强乳制品加工能力,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巴氏奶、液态奶和发酵奶。各种液态奶的发展应在营养、方便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在城市周边发展冷链完善的巴氏杀菌奶,在四线城市和农村发展交通不便的消毒奶,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北京乳品中心主任马珠建议,京津冀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不要盲目攀比。中小型家庭农场占地少,建设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对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好的效果。三地要从实际出发,协调资源、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运作。(经济日报记者李畅)
标题:京津冀谋划协同合作产好奶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