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7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发布的最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监管当局打算放松对外国评级机构的监管,打破原有国内评级机构的市场格局,为多重违约债券市场建立更完善的评级体系。这已成为推动信用违约互换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证券时报》1月12日报道,债券市场的许多参与者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外国投资评级可以说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将导致债券市场活动的下降。监管机构对此非常谨慎,实施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然而,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引入海外评级的短期影响预计有限。征求意见阶段已于1月6日结束,待实施细则进一步实施后,将观察其长期影响。
对比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发布的两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中,监管部门从限制外商投资的14个行业名单中删除了外国信用调查和评级服务公司项目。
监管部门的反应因市场而异。外国评级机构的引入显然与2016年债券市场的飙升有关。回顾去年的债券市场,很难避免几个关键词,如流通的爆发,违约,交易所的破裂和黑天鹅。
风力统计显示,债券违约和供应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016年,实际发行债券总额为9.32万亿元,发行债券超过6000只,同比增长近60%。同时,共有79只债券违约,违约规模为398.94亿元,同比增长两倍以上。
令市场压力加倍的是,2017年将迎来债务偿还的高峰期,约5.5万亿信用债券将到期。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2017年的违约率可能略高于去年,但城市投资违约的概率为零。毕竟,地方政府债券互换仍在进行。
面对信用债券的频繁违约,市场对建立风险分散机制有着实质性的需求。因此,去年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推出cds,这相当于为存在违约风险的债券购买保险。然而,市场普遍反映,目前的中国版cds更像是一个试点,法律、信用风险定价等配套机制并不完善。据业内人士称,买家希望购买cds以保护手中债券的安全性,但卖家的参与度不高。
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机制,是否有人愿意承担cds的卖方责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cds交易的定价问题与债券评级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不接受外国评级机构对国内债务的评级,即使接受,也不承认。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业务人士表示,国内评级机构对企业属性和行业的控制程度不同,标准也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外国评级机构更加平等。此外,国内评级机构之间也有可能建立公共关系。
如果评级结果与发行人的真实信用不同,必然会增加cds风险定价的难度。因此,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评级机构,与国内评级机构共同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评级体系,从而促进信用违约互换的有效使用。
此外,在这个时候,监管部门还有另一个很大的动机,就是有意放宽对外国评级机构的限制。
业内人士认为,在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下,吸引外资流入已成为缓解资本外流的对策。
自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以来,外资流入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外国投资者,主要是外国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了25亿美元的国债。如果把所有类型的交易都包括在内,投资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这是近年来的新高。据德意志银行相关分析师介绍,未来五年,流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金额预计将达到800亿美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债券的收益率仍然很高,但未能吸引外资流入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政策更加严格,信息不够透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外国评级机构打开监管窗口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声明,赢得了海外投资者的更多信任。
标题:监管层有意松绑外资债券评级 市场格局望被打破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