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4字,读完约3分钟

一些西方机构对“中国制造2025”的最大误读是反对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但它始终坚持和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作为“手”的作用并不是否认市场的作用,而是恰恰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防止和纠正纯粹市场作用的偏差

回应西方机构评论“中国制造”(上):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日前,多家西方机构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并引发了诸多争议。其中,一个欧洲商业组织表示,“中国制造2025”呼吁政府对十个行业给予大力支持,这将把外国竞争对手挤出中国市场。另一家德国智库评论称,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获取尖端技术,促进大规模技术转让。中国希望控制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中最有利可图的部分。

回应西方机构评论“中国制造”(上):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上述评论反映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业崛起后市场结构变化的担忧。面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爱吉、净值、信息),考虑到自身市场,这种担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些评论对“中国制造2025”的最大误读是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对立。作为一项重大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毕竟,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引导和实现差异化发展模式是不可或缺的。此外,任何国家的重大经济和产业政策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这是国际惯例。例如,美国实施了先进制造战略,新政府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以及美国历史上的经济振兴战略,到处都有政府的影子。德国的“工业4.0”和欧盟的工业复兴战略都遵循这条道路。

回应西方机构评论“中国制造”(上):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事实上,在政府的指导下,“中国制造2025”一直坚持并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制造2025》强调政府的“手”主要在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平竞争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不是否认市场的作用,而是恰恰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决定性作用,防止和纠正市场纯作用的偏差。同时,这些政策指南不仅适用于国有企业和国内企业,也适用于其他性质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事实上,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外资企业只是受益最多的市场参与者之一。即使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中国也与德国等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发展寻求双赢。

回应西方机构评论“中国制造”(上):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有些机构说,中国发展制造业是为了获取西方的尖端技术,推动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从而控制价值链的高端,这是过分的担心,甚至是毫无根据的指责。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技术作为本国工业发展的重点。由于缺乏高技术,中国制造业被称为“世界工厂”,但许多行业只能生活在代工制造的低价值环节,这就是国际分工的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国家利用出口管制、贸易禁运等措施在高技术领域构筑人为壁垒,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加强高技术自主性,从而满足中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民生需求(爱情基础、净资产、信息)和国防安全。跨国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或合作是一种市场行为,有起有落。

回应西方机构评论“中国制造”(上):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总而言之,一些西方机构对“中国制造2025”的担忧既被误读,也被夸大了。(原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黄欣)

(编辑:胡风)

标题:回应西方机构评论“中国制造”(上):产业政策引导是通行做法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