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6字,读完约8分钟
《经济日报》的原标题:“一带一路”被建成为“风之谷”,以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瓜达尔港,梦想可能会实现
瓜达尔港有许多天然优势,如深水,靠近主航道,没有港口堵塞。然而,在中国港口管理公司接管之前,大量码头设施长期闲置,不能正常使用。经过数年的容量恢复,瓜港码头设施已于去年九月全部恢复使用。图为修复后的瓜达尔港码头。经济日报记者梁彤照片
瓜达尔港作为中巴经济走廊中巴基斯坦的起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不仅关系到一带一路的整体建设,也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发展的期待。自2013年中国港口管理局接管了瓜港码头和923公顷自由区的开发和经营权以来,这个世代在海上捕鱼的小渔村正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当地的普通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种感觉:“只有把关岛交给中国人,我们才能改变当地人民的命运。”日前,记者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瓜达尔港,亲身感受了这条走廊的“明珠”的巨变。
它每三个月更换一次
飞往瓜达尔的航班缓缓降落,一片荒芜,只有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就在跑道突然出现在舷窗下的前一秒钟,乘客们还以为飞机会在沙地上着陆。在离开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国际机场后,记者随中国港口管理公司的车队前往瓜达尔港码头和自由区的起始区,在那里,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500多名工人夜以继日地为建设瓜港而战斗。
瓜达尔在乌尔都语中的意思是“风之谷”,强劲的海风吹拂着高耸的光秃秃的沙山,这使得这里的空天空看起来常常被一层淡淡的黄色窗帘遮住。然而,每一天空晴和帷幕落下,瓜达尔港将呈现给世界一个新的面貌。码头和自由区是瓜港的两大组成部分,相关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给瓜港带来了快速的变化。瓜达尔自由贸易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耀宗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瓜港的外观将每三个月发生一次重大变化。
瓜达尔港有许多天然优势,如深水,靠近主航道,没有港口堵塞。然而,在中国港口接管之前,大量的码头设施长期闲置,不能正常使用。经过几年的运力恢复,瓜港码头设施于去年9月全部恢复使用,并于11月13日顺利迎来了首航仪式。目前,瓜港有三个多用途泊位,可同时停靠两艘5万吨级货轮。后院占地140,000平方米,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货物,包括集装箱,散装货物和杂货。瓜达尔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商飞告诉记者,目前,平均每个月有三艘货轮停靠在瓜达尔港,主要运输货物是建设保税区所需的物资。预计今年内,走廊内其他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将逐步通过瓜港运输,这将导致货船的频率增加。
此外,随着一些工业企业进入自由贸易区,它们的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也将依赖瓜钢。考虑到未来对运输能力的巨大需求,瓜达尔国际码头公司正在加紧规划二期码头建设。据估计,到2020年,瓜港的货物处理能力将达到每年1400万吨散装货物和100万个集装箱,使其成为南亚最大的深水港。深夜,码头一片寂静,但国际航运中心大楼里的灯光,屋顶上的旋转导航雷达,以及停靠在母港准备开航的拖船,都显示了瓜港发展成为该地区转口航运中心的活力。
如果码头是瓜港的筋骨,那么自由区就是瓜港的身体。去年9月,当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瓜岗自由区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该地区在港务局面前只是一片荒地。仅仅几个月,在同一个地方,一个可以容纳数百名工人的现代化营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离营地大门只有一条路的施工现场,打桩机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瓜岗自由区的大门很快就会矗立在这里。作为园区的所有者,中国港务集团正加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码头附近自由区起步区建设已完成60%,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另一方面,通过返还保证金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前来投资的企业保证自身项目建设的进度,实现园区自身与区域内企业的同步推进。
永远不要走那条宽阔的老路
瓜达尔港就像一个从北向南延伸到阿拉伯海的纺锤。在东湾高速公路通往纺锤东侧的路上,碧蓝的海水和海上五彩缤纷的渔船提醒着人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原始而脆弱的。胡耀宗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来到瓜达尔港看到这一风景时,他下定决心在瓜达尔港的发展模式中,绝不走污染先治理的粗放老路。另一方面,瓜达尔港甚至其背后的整个俾路支省都缺乏经济腹地,盲目避免污染和拒绝启动大规模工业项目很难真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一开始就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瓜达尔自由区有限公司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务局根据当地情况共同设计了一套优化方案,即在自由区的初始区只引进商业、轻工等无污染企业,在自由区面积较大的北部区适度引进大型工业企业。 只要企业通过巴基斯坦的环境评估,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按照高标准采取减排措施。
据悉,一家年产100万吨、占地1200多亩、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的特殊钢厂,有望成为首家进入保税区北部的大型工业企业。记者在瓜岗采访时,碰巧遇到一个为钢厂配套环保设施的企业代表团。据报道,该企业与中国钢厂有着成熟的合作,并使后者成为减排的示范企业。通过使用现代减排技术,钢厂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在钢铁企业到来之前,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这反映了瓜钢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高度重视。除了严格控制入驻企业的排放量,瓜港保税区还致力于吸引企业在绿色科技领域投资。与记者同机的一名乘客是一家国内绿色科技企业的代表,他刚刚完成了对保税区北区的考察。据他介绍,通过引进国内先进的沙生技术,瓜达尔港的绿化改造可以在几年内完成,沙海可以变成绿洲,黄沙大风可以变成温暖的海风,当地的生态宜居水平可以大大提高。
股息使当地人受益
如何使当地居民受益是世界各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瓜达尔港大部分当地居民靠近海捕鱼为生,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事实,作为瓜港的开发和运营商,中国港务集团打出了一套多管齐下造福当地民生的“组合拳”:
首先,根据当地条件,当地人民赖以为生的渔业应该做大做强。副总经理胡耀宗告诉记者,中国港务集团在开发瓜港的过程中坚持的原则之一是,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当地渔民绝不能失去生计。因此,结合自贸区初始区引进海产品加工企业的计划,敦促相关企业通过半卖半赠的方式为当地渔民建造适合近海捕捞的现代化大型渔船,为渔民提供操作培训,最终在当地购买和加工其捕获的产品。第二,注重培训,提高当地人的专业技能。根据计划,未来将在瓜达尔港建设一个职业培训中心,为当地居民提供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以迅速提高他们参与瓜港建设的能力,逐步扭转瓜港建设初期严重依赖外来劳动力的局面,提高当地人的参与度和所有权。第三,积极为提供地方基本公共产品做出贡献。中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会免费资助的中国和巴基斯坦瓜达尔地区法曲儿公立小学,是瓜港开发建设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好处的缩影。75岁的舍勒·穆罕默德(Scheer Mohamad)将自己的土地免费用于学校建设,他告诉记者,在过去,当地儿童只能去其他地方学习。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只有交通费用是一笔小开支。当他得知中国打算捐钱帮助当地的学生,但政府很难获得土地时,他忽略了当地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经济诱惑,决定在两周内捐出他唯一剩余的土地作为学校用地。目前,法曲儿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已达349人,比原设计招生规模增加了一倍多。此外,中国红十字会资助的一家医院也已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成后,它将为中国和巴基斯坦在自由区的建设者和瓜达尔港的居民提供高质量和可靠的医疗服务。
正是因为它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地人对瓜达尔港的建设充满了期待,也对中国的建设者充满了感激。在中国港口管理公司工作的巴基斯坦员工达杜拉·优素福(Dadula Yusuf)告诉记者,每当他向当地同胞提到他为一家建造瓜港的中国公司工作时,他都会得到很多人对中国建筑商的称赞,他感到非常自豪。在瓜岗逗留期间,记者们有幸目睹了当地的国庆阅兵。参加阅兵式后,与记者合影的普通观众和高呼“巴基斯坦万岁,中巴友谊崇高”的士兵都对中巴友谊表示由衷的赞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了中国在瓜达尔从事经济殖民的谬论。
离开瓜达尔港的飞机逐渐爬升,一个完整的纺锤再次出现在舷窗外,沐浴在初升的太阳的金色光芒中。这就是瓜港建设“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梦想可能实现和黄金未来。(经济日报驻伊斯兰堡记者梁彤)
(主编:刘江)
标题:[一带一路在行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每3个月就变个样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