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3字,读完约7分钟
自3月份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对玉米价格涨跌原因的分析可以找到
——粮食宏观调控仍需精细努力
自3月以来,国内玉米价格整体上涨。业内人士表示,玉米价格将继续上涨,但空的空间有限。五月之后,玉米价格将被分割。随着玉米仓储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快建设与改革相适应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有针对性地做好-
玉米收储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玉米价格下降,多个市场主体的收购活动活跃,玉米产业链活跃。然而,自3月以来,国内玉米价格整体上涨,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粮食的进口压力在南方主要销售地区再次出现。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东北的玉米价格会上涨
3月份,东北地区大量收购玉米,收购价格明显高于2月份。根据国家粮食局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底,东北地区共收购玉米9555万吨,其中3月份东北地区收购玉米2043万吨,比2月份增加529万吨,2月份是去年10月份规模开业以来玉米收购量最大的月份。3月底,东北地区玉米的收购价从每斤0.59元到0.86元不等,比上个月上涨了3美分到4美分。
玉米供应紧张和市场预期看涨是支撑东北玉米价格上涨的两个主要因素。从供求基本面来看,到3月底,随着农民余粮的不断减少,玉米平均日购买量从年中的75.7万吨下降到48.1万吨,玉米供应出现下降。同时,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主要原因是春节前水产养殖企业的集中屠宰造成1月和2月饲料需求淡季,3月饲料需求季节性反弹;二是养猪效益提高,规模化养猪场和散养户得到进一步补充,饲料需求增加;第三,东北地区玉米质量较好,加工贸易企业对东北地区玉米需求旺盛。
从市场预期来看,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意识到,自去年秋粮上市以来,玉米价格并未从市场趋势上大幅下跌。不仅如此,随着农民手中剩余粮食的减少,玉米价格也上涨了。随着市场粮食来源的减少,后期的粮食来源主要是临时储存的玉米,其品质不如新玉米。各种题材都看好市场前景。加工企业有很强的意愿建立玉米的长期库存。贸易企业认为囤积玉米是有利可图的,并积极在市场上购买玉米,这导致玉米价格上涨。
分析师认为,4月份玉米价格将保持自3月以来的上涨趋势,但空涨幅并不大。随着新玉米的购买即将结束,去年10月暂时停止的临时储存玉米销售将很快恢复。一些交易企业担心,临时储存玉米拍卖恢复后,玉米价格会下降,他们会提前出售库存新玉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玉米供应紧张。5月份以后,暂储玉米是主要的市场供应商,玉米的价格主要取决于暂储玉米的销售价格。然而,5月份以后,玉米价格将出现分化,临时储存玉米与东北新玉米的价差将明显扩大。
化解阶段性进口压力
目前,国内外玉米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进口玉米的价格将对中国国内玉米价格的波动产生长期影响。今年3月以来,随着东北地区玉米价格的上涨,东北和华南地区的港口价格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南地区的玉米进口呈现出增长势头。
数据显示,自3月份以来,东北港口玉米收购价格已达到每吨1610元,玉米到达广东港口的成本价估计为每吨1750元,玉米在广东港口的销售价格为每吨1730元,进口玉米到广东港口的完税价格为每吨1650元,进口高粱到广东港口的完税价格为每吨1680元。专家认为,玉米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价格是上下颠倒的,一方面是因为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价格低廉,抑制了南方玉米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南方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的新玉米库存相对较高,市场需求不强。
事实上,自去年玉米收购和储存的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同比大幅下降。然而,中国仍面临不同阶段的进口压力。去年11月,由于东北玉米无法运出,南方销售区的玉米价格分阶段上涨。同月,高粱和大麦的进口合同签订了200多万吨;今年3月,东北玉米价格整体上涨,当月签订的高粱和大麦进口合同超过200万吨。
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分阶段解决玉米进口压力。首先,要确保粮食流通顺畅,避免因交通不畅造成的价格上涨和进口压力。其次,国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市场,预测价格走势,及时采取措施。有必要合理引导市场价格预期,使企业能够尽快发行新的库存玉米。要加快周转,及时恢复对暂储玉米的竞价,增加市场供应,灵活掌握销售时间、销量和销售价格。临时储存玉米的销售价格应低于香港进口玉米的价格水平。第三,要妥善控制东北玉米深加工产能无序、无限制的扩张,防止东北玉米出口量大幅下降,导致南方销售区企业粮食短缺,不得不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解决粮食来源。第四,加强粮食进口管理。在加强玉米进口配额管理的同时,实施进口许可证管理,加强对不实行配额管理的高粱、大麦、木薯等饲料替代品的进口监管。
构建精确的粮食控制系统
玉米仓储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成千上万的多元化主体进入市场,更多的粮食来源从政府粮库转移到社会主体和市场。粮食宏观调控要从依靠直接调控逐步转变为依靠政策引导的间接调控。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加快建设与改革相适应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做出努力。
完善粮食形势监测预警系统是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石。完善覆盖全国、省、市、县的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面准确把握市场状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预测预警数据模型和粮食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发现出现的、有倾向性的和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完善储备粮吞吐量调整机制。在政策性收储大幅减少后,必须加强对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控。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在数量、布局和结构上的有机联系,是提高粮食储备调控精度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储备粮的“调节器”和“蓄水池”功能,灵活运用收购、销售和轮换方式,有效调节供求关系,合理引导预期,维护粮食市场稳定。要积极配合财政、发展和改革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价格的调节作用。
加强产销衔接,支持和鼓励产销区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区域粮食供需平衡。
建立粮食运输协调机制,提高粮食运输能力。为适应收储体制改革的需要,要与铁路、交通、物流等相关部门全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调合作机制,确保粮食运输及时、快速、安全,满足粮食监管的需要。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玉米收储体制市场化改革后,成千上万的多元化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势在必行。各地要充实监管力量,增加必要的资金,以适应新形势下粮食市场监管的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事后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和跨地区运输,坚决防止局部供应短缺和价格大幅上涨。坚决打击压低价格、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记者刘辉)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标题:粮食宏观调控还需精准发力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