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8字,读完约4分钟
[核心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核心。近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业成为最大的产业。然而,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背后,存在着产业结构没有升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的服务业发展不够。服务型制造业已成为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源泉,服务型制造业已成为制造业最具潜力的商业方向。当前和未来,有必要明确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重点,加快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型的转变。
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从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服务型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服务型制造业发展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强国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建设指明了总体方向。其中,服务意味着发展到价值链的高端,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当前,无论是提升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是促进三次产业融合,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这在本质上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随着制造产品复杂性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服务型制造是指制造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不断提高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进而在产业层面上展示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新的工业形式既基于制造业服务,也基于面向服务的制造业。虽然服务型制造起源于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延伸,但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快速发展,一些服务型企业深入到制造过程中的情况并不少见。服务型制造的本质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整合发展的新形式和新模式。
从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计划、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2025年中国制造”,服务型制造或制造服务都将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其关键原因在于,服务型制造业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源泉,有利于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很难监控自己设备的运行状态,也很难掌握个人用户的使用状态和身体状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化利用,使这些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服务转型,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业态创新层出不穷。目前,制造企业并不局限于R&D,制造、销售产品和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向客户(包括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此外,对制造业而言,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可以摆脱资源、能源等因素的投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加附加值,提高综合竞争力。因此,基于制造产品的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主要基础,成为制造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
从服务业发展来看,以餐饮、商业和流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日常消费,附加值和生产率较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分工的产物,它不仅包括采用高科技设备的部门,如电信和金融,还包括自己创造高科技服务的部门,如软件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主要服务于高附加值和高生产率的生产活动。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服务业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部门,不仅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创新的应用。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必须与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服务,从而找到效率和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来源。因此,对于服务业来说,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本身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因此,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三大产业将越来越融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目标不应仅仅追求统计意义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应更多地关注产业的运行效率、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我国的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升级,我们必须抓住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牛鼻子”。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在服务型制造方面做得很好的企业,但总的来说,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下,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型制造业。
培育四大理念,促进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强化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理念
□树立工业生态系统的理念□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
服务型制造业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形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和今后,必须培育和树立四个理念,有效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一是培育产业融合理念,构建一体化产业政策体系。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产业融合,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大量新的格式和模式层出不穷。产业政策和政府部门都需要适应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发展服务型制造业,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消除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税收、金融、技术和要素价格上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例如,建议将所有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纳入高技术产业范畴进行扶持;同时,建议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整合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统筹协调制定行业监管和支持政策,形成合力,推动服务型制造业的大发展。
二是强化两次产业融合理念,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信息技术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粘合剂”。《中国制造2025》和《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都强调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和综合集成能力。对于服务型制造,低延迟、高可靠性、广覆盖和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系统是硬件基础,必须加速;整合消费、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的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信息软件系统和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是需要加快的软件基础。通过大力推广云制造服务,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之间的跨境联盟,实现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和物流配送的开放共享。
第三,树立产业生态系统理念,加强制造服务平台建设。工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是对原有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企业需要在新的生态系统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定位。为了鼓励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生产性服务的公共平台,如创新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和认证、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培育R&D、法律、工程、金融、信息、咨询、设计、租赁、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强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产业平台,积极研究产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加快制定产业互联网平台协同制造技术标准和产业链上下游服务规范。
第四,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寻求突破的重点行业和模式。面向服务的制造效率的一个重要来源来自对客户潜在需求的综合和深度满足。以挖掘客户需求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创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型制造模式。从制造业服务业的典型案例和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白色家电制造业、电子信息消费品制造业、服装和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可开发的服务模式主要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等专业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包括自产主设备、成套设备、工程承包、专业维修改造服务、专业远程综合状态管理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白色家电制造业,目前的发展重点是提供设计、制造、维护、回收和其他生命周期服务;对于服装和家具行业,我们可以重点发展涉及客户的大规模定制服务;电子信息消费品行业的服务取向是“线下产品+在线服务”的结合,提供智能生活服务。
(出处:经济日报作者:黄群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编者:梁
标题:黄群慧:中国制造如何向服务化转型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