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96字,读完约8分钟
有一个传说,八位哈佛博士后研究员回到中国开始他们自己的事业,即使在今天,回国的人也并不少见。在媒体报道中,有一个武术风格的描述——哈佛大学的八把剑,聚集在科学岛。在美国,他们在同一个走廊工作。七年来,他们一个接一个回到中国,聚集在合肥科学岛,打造“全国最重的武器”。
目前,中国正进入海外人才快速积累和加速回流的时期,这是中国在这一背景下“汇聚世界各地的人才并加以利用”的最好诠释。正如八剑之一的王俊峰所说:“祖国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对这个国家没有信心的人不会选择自愿回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的蜀山湖畔,有一个占地2.65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植被茂密,环境清新宁静。由于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的10个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聚集在这里致力于科学研究,这座岛也被称为科学岛。
最近,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国家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要中央媒体的集中报道下,“八把剑打倒哈佛,加入科学岛”的故事广为流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8月30日,国家商报记者来到合肥科学岛,希望一睹八位哈佛博士后的风采。
在与博士后的接触中,记者发现,尽管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普遍具有谦逊和奉献的优秀品质。在他们的交谈中,不仅有回国创业的感觉,还有中美两国学术文化的差异,甚至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第一个在读完八个博士后之后回到中国的王俊峰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普通的学者。”之前的媒体关注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提升了我们的形象。事实上,我们只是想做好学术研究。”
“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科学岛位于合肥西郊著名景点,三面环湖。蜀山湖大桥是去科学岛的便捷途径。道路两旁高大的树木和绿色的植被让人赏心悦目。然而,也许是因为媒体的集中报道,记者注意到有许多车辆进出该岛,这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强磁场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十大科研单位之一。8月底,多家媒体聚焦八位哈佛博士后回国创业的故事,使得王俊峰、刘青松、刘晶、王文超、张欣、张娜、林文初、任涛等八位在美国辛勤工作多年的年轻学者成为舆论焦点。
其中,王俊峰引发了八人返乡的连锁反应。现在他是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副主任和磁共振生命科学部的主任。8月30日下午,国家商报记者来到强磁场科学中心三楼。当记者敲门时,王俊峰正在他的办公桌前用电脑工作。他示意记者坐到他旁边的沙发上。
完成工作后,记者表明了他的采访意图。王俊峰的脸上突然露出一丝苦笑。摆摆手后,他说他需要休息一下。在此之前,他专注于采访,大约有40名记者来了,来回走了大约一周。“在我们8个人当中,有几个人不得不出差。最后,他们没能成功。他们留在单位,等待面试。”
王俊峰告诉记者,在返回中国的八位哈佛博士后研究员中,他们不愿意接受性格上的采访,也就是说,他们对公开露面不感兴趣。"从事科学研究就是做科学研究."
据记者了解,王俊峰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4年进入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的许多文章发表在《自然》等权威杂志上。关于他最终选择回国的原因,王俊峰说,在国外呆了很长时间后,他有了回国的想法。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是向上的,前景非常好。
2009年,王俊峰开始在中国寻找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第一次来到合肥,第一次登上科学岛。高尔,结下了不解之缘。王俊峰说,他选择来到科学岛是因为他知道中国科学院将建立一个强磁场科学中心。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我希望我能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9年,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科学岛落户还不到一年。王俊峰回国一年后,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科学楼拔地而起,各种实验设备调试成功。硬件条件按照理想蓝图慢慢实现,但王俊峰明白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中心需要更多具有生命科学背景的人才。
王俊峰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哈佛医学院,那里有七位他熟悉的博士后研究员。这时,其中一些人也有了回家的想法。
刘青松首先受到王俊峰的影响,刘青松来自山东青岛,他的妻子刘晶来自北京。2001年,他们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德克萨斯、田纳西和其他地方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学习。后来,他们来到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刘青松再次影响了钠。张娜是北京人。从1996年到2005年,他先后在美国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他进入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呆了十多年。
8月30日上午,国家商报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四楼张娜的办公室。敲门后,张娜开了一会儿门。一见到张娜,我甚至说对不起,说我刚才穿着睡衣在办公室工作,房间很乱,所以我打扫了一下。
进入张娜的办公室后,记者看到沙发上堆着毛毯,数据柜的把手上挂着一些衣服,桌上放着电脑和打印机,还有两盆盆景。桌子后面有一个大白板,上面写着许多符号和代码。
当谈到他为什么回到中国时,张娜告诉记者,首先,这是一个人对家和国家的感情,而他的父母正在变老。回到中国照顾父母比在美国方便得多。另外,现在国内发展势头很好,我仍然希望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使命感。
除了家和国家的感觉,张娜的回归也是个人事业的重新选择。张娜告诉记者,在美国做科学研究有很好的基础,但是人们有一种吞水的感觉。“当时,我想折腾。虽然我在美国过得很舒服,带着一些杂务回到了中国,但在美国,怎么做也是别人的事。”
当谈到回国后的感受时,张娜说,“我没有想太多,因为我做核磁共振,而且用大型设备,我可以事半功倍。回家后,我去了合肥科学岛,那里的设备在中国是第一个,而且这个设备比哈佛的好。目前,虽然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科研设备发展迅速,但合肥的科研设备也处于全国前列。”
最后,张娜说她选择回到中国是因为她觉得国内条件更好,更有利于学术研究。“科学没有国界。有些人选择回到中国,有些人选择出国,都是为了更好的学术研究。”
“我希望安心做学者”
王俊峰、刘青松等八位哈佛博士后来到合肥科学岛后,科学岛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便利,一座新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大楼拔地而起。
然而,在开始的时候,科学中心的一些科研条件跟不上是不可避免的。与具有国际先进科研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相比,当时除了强磁场科学仪器之外,这里的其他科研设备和场所明显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甚至一度使博士后产生了强烈的差距感。
张娜告诉《国家商报》的记者,在他之前回来的刘青松,在部门刚开始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实验室的条件很困难,所以他是一个小房间。虽然实验室现在还在使用,但新的实验大楼很快就会建成,那时条件会好得多。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将行政办公大楼一楼和四楼腾空,改建成强磁场科学中心办公室。张娜、刘晶、张欣、林文初在行政楼四楼工作。张娜指着自己的办公室说,当时这么大的办公室里有四个人,但现在条件好多了。每个博士后都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可以专注于学术研究。
除了办公条件的改善,科学岛本身的环境也很好,岛上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岛上不仅有食堂、超市,还有学校,可以解决研究人员给孩子读书的问题。
科学岛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在张娜看来,国内的学术氛围是不够的。例如,他带来的一些学生有时晚上乘一天的火车,早上到达,让他们中午去办公室进行学术讨论,而其他人说他们太累了,不能休息一天,第二天再回来。
“我在美国做研究的时候,晚上工作到半夜两三点是正常的。如今,孩子们不能在第二天乘火车通宵工作。”张娜说,今天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可能是因为他们压力太大,不得不面对各种问题。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经常出国。如果他们吃不下这些苦,他们可能就无法适应出国。“我们在美国的时候,基本上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在哈佛的博士后项目中,刘晶、张欣和林文初与张娜在同一层楼。记者先后来到刘晶和张欣的办公室,两个女人都在办公桌前工作。他们俩都礼貌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说他们只想安心地做研究,不想被外界打扰太多。
事实上,记者采访王俊峰和张娜时,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应该安心做学术工作,不愿意做任何公开出现的事情。
标题:8位哈佛博士集体回国:国内更利于学术研究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