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60字,读完约22分钟
题名书法:梁永林
照片:宋先雷
黄沙正在蔓延,岁月漫长。
阳光灿烂,戈壁像铁一样坚硬。
这就是塔克拉玛干,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諾出使西域。远处的牧歌,清脆的骆驼铃,无尽的沙砾和寂静的沙漠,拖着张倩疲惫的身影,留下他沉重的脚印。
张谦花了13年时间“挖掘”出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伟大通道。他的英雄事迹被司马迁誉为《史记》中的“凿空”。西征中的达汗帝国和东征中的罗马帝国,因为这段话,是遥相呼应的。
听到真相并寻找源头,
从这条路回来。
牵牛花多少钱?
万马已经走了这么远。
杜甫的苦闷和失意,是对探源者张諾的尊重。这可能是中华民族最早也是最具文化意义的沙漠征服。
一个
沙少,水也少。
中国古代的造字智慧蕴涵着“水”与“沙”的辩证法。根据徐慎的《说文解字》:“水少沙见”,“沙多,石散于水”,“沙漠,流沙于北”。在金文字形中,“沙”的左边是水,“小”的右边像沙粒。沙子总是水的反动面。
水的持久性可能是一个农业国家的命运。纵观历史,中国人关于治水的记载是丰富的。大禹父子治水,李冰父子建都江堰,秦人开郑国渠和灵渠...中华民族写了一部关于水利和消除水害的史诗。管理水资源和治理国家曾经站在一起。
关于沙漠的记录少之又少。除了张諾、玄奘之外,大部分的痕迹都可以通过文人墨客的笔墨来追溯,如“沙漠如烟,长河如烟”,“沙海深冰深愁云”……沙漠常被用作隐喻、象征和寄托,但它从未融入一个政权的话语主流。
人类对沙漠的恐惧和征服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沙漠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文明的崛起,扼杀了一个又一个文明的命脉。
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这四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在沙漠边缘。埃及文明位于撒哈拉沙漠的东部边缘;古巴比伦文明所在的两个流域靠近沙特阿拉伯的大沙漠;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平原,伴随着塔尔沙漠;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周围有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沙漠。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界线是最令人震惊的证据。
“文明人穿越了地球表面,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所经过的沙漠”。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沙漠。沙漠,以前的死亡之地,以前的人类家园。它是文明的聚集地和文明的埋葬地。
“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发出的警告。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沙漠展望》报告,荒漠化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地球上40%以上的土地是旱地,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干旱地区。荒漠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和命运。防治荒漠化需要全世界采取一致行动。
1977年,联合国召开了一次荒漠化问题会议,并制定了《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将荒漠化作为一个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列入国际议程。1992年,联合国举行了一次环境与发展会议,防治荒漠化被列入《21世纪议程》。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法国获得通过,同年10月,中国政府郑重签署了《公约》。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
从西向东看,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从新疆向内蒙古东部延伸。它们是中国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向北京靠近。
危机四伏,咄咄逼人!
到2014年,中国有172.1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沙化土地分布县占全国县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受影响人口超过4亿。谁会忘记2000年寒冷的春天?北京遭受了12次沙尘暴的袭击,沙尘暴给太阳蒙上了黄沙,影响了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甚至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恐慌。
沙漠化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挂在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挂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生命线上。
治沙事关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历史上,沙子控制和治理国家现在已经走到了一起。
这是一个地区的责任,一代人的觉醒,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改善受影响人口的生活条件,改善受影响生态系统的条件,通过国际合作筹集资金、技术和其他资源,有效执行《公约》,造福全世界。
向土地沙漠化宣战,中国正在行动!
为了保卫共同的地球家园,中国正在行动!
捍卫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国正在行动!
二
“九曲黄河有数千英里的沙,波浪从世界的尽头汹涌而来。”我们在中国对治沙的追求始于黄河母亲几千年的深切悲痛。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沙子迫使水像生命的标志一样行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和输沙能力最高的河流,年平均输沙能力最高,约为16亿吨。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送大约7700万吨沙子,这使得黄河的河床每年上升10厘米以上。流经河套平原的黄河经不起黄沙的冲刷。
沙漠治理事关整个河套地区的粮食安全和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位于黄河最大弯道的磴口被推到了命运的前台。
今天的磴口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追溯这个古老县城的历史,至少在司马迁的时代,它还是一个远离沙漠、水生植物丰富的地方。灾难性的转折点可能始于南北朝时期,混乱连续发生。在乱世挣扎求生的人们(603883,医生)来到塞北边境,砍伐了大量树木,开垦荒地,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当地人说大跃进在三年内减少了3万亩。几十个整体缺失的豁口从原始的治沙森林中被切断了。人们终于看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力量。
乌兰布来自蒙古语,意思是“红牛”。磴口位于贺兰山和狼山之间,是著名的风口。沙林中的豁口打开了狂风和风沙的大门。这里有句谚语:“每年都有风,从春天到冬天,沙漠是畅通无阻的。黄河洪水泛滥,生命无保障。”
1950年,磴口县人民政府统计:全县“只有308.5亩林木,625万亩宜林地只有54295株。”难怪冯玉祥在婺源宣誓就职后,于1926年去了磴口县,曾悲叹300里不见树。1982年,磴口县防沙林场场长蒋来到磴口一中学习。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一场沙尘暴刮了30多天,“县城就在沙漠中央”。
磴口人说:“沙漠的源头在黄河”。磴口林场成立于1950年5月1日,是内蒙古300多个林场中唯一以防沙命名的林场。磴口林场位于咽喉处。保持308英里的防沙林带相当于保持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命脉。金吉和林场的83名员工日夜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河。
老江是一个30多年的老林务员,他以前的现场经理工作了20多年。痛苦和疲惫很早就变成了皱纹,爬上了他黝黑的脸庞。在磴口,太多的人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防沙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代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乌兰布和沙漠距离黄河只有10公里。磴口沙漠治理面积达2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04%提高到现在的20.2%,耕地由6.8万亩提高到现在的86.6万亩。每年以控制18万亩的速度向乌兰布前进。
磴口人不能一口气放松。如果不是60多年前,今天的乌兰布和沙漠可能已经与邻近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连,这将是中国腹地最大的新沙漠。后果不堪设想。
站在磴口的刘拐沙头记起了另一个悲伤而又艰难的名字——民勤。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之间的绿洲。
在中华民国以前,这里的名字是“范缜”。民勤人说:“我们的孩子生在沙里,我们的目的地也在沙里。”这里还有一句流行的民间谚语:“天下有民勤,民勤无法。”“民勤”这个词凝固了无数的苦涩。
民勤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源地之一,沙尘暴线长达408公里。2009年,全县荒漠化面积达到94.5%。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民勤人被灌输了逃避出生的思想。民勤人视青土湖为“母湖”,它的干涸似乎榨干了民勤人与沙漠抗争的汗水和泪水。
2001年,中央对民勤荒漠化治理作出指示,首次提出“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的命运翻开了新的一页。过去是一人一铲一车的“零敲碎打”治沙模式,现在是大规模的工程治沙造林。过去,它是与沙漠争夺土地和生存空间的空;现在我们希望从沙漠中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今天的民勤似乎有无穷的能量。
刚好赶上植树造林,一个治沙小组穿梭于腾格里沙漠。他们用稻草和梭梭做的绿色袈裟覆盖了泥泞的黄色腾格里沙漠。红、粉、绿、蓝,各种类型的治沙队伍中女性的头巾是腾格里沙漠最美丽的风景。民勤的公务员也是治沙造林的公务员。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留面积已达229.8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头湖终于复活了!潺潺的湖水,歌唱的芦苇,成群栖息的野鸭,带着翅膀飞翔的天鹅,慢慢地告诉人们民勤的故事。
磴口人和民勤人,他们的命运,是中国沙区人民的缩影。中国沙漠面积最大、沙漠面积第二大的新疆,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交界的内蒙古阿拉善,宁夏中卫盐池,内蒙古鄂尔多斯(600295,诊断单位),陕西榆林、靖边,内蒙古锡林郭勒,恢复了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的原有草原。
三
山川无声,多少沧桑被掩埋。
房子无情,吹走了许多徘徊的绝望。
从西部到北部,再到中国的东北部,如果你为沙地上的人们画一幅图像,你会有这些元素:黝黑发亮的皮肤,粗糙的茧状手掌,倔强的脾气和十足的韧性。这就像梭梭,一种在沙地随处可见的植物。
细细的树枝自由伸展,一簇簇黄色的花朵温暖地绽放。他们热爱地球,不怕荒凉。即使它们被风扎根,只要它们与地球有一点点联系,它们就永远不会放弃它们的生命。
在甘肃武威,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梭梭和这样的人。
王天长的家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回到腾格里沙漠,种植食物意味着与沙漠争夺土地。树不能被种植;幼苗不能生长;人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农民王天昌就是不相信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不能离开,他和风沙打了一场大仗。
即使是一个流鼻涕的孩子也能读几句普通话:“风不会一起看天空,沙子会骑在墙上的驴去房子,庄稼会种三次,但风永远不会抓住一点风。”。父子俩“给自己一个长久的精神”,在沙漠腹地建了一个“鸟巢店”长达8年。水是沙漠中最稀缺的东西。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两个父亲凑了18000元,买了两只大骆驼,在3公里多远的沙线上打水,每次来回要花3个小时。浇水时,你用勺子,你不愿意洒一滴。
不管你能忍受多少痛苦,只有你小孙子的死是你心中永恒的痛苦。2005年春天,刚开始上学的小孙子双腿和双脚有些不稳。忙于种树的全家人都不太在乎。一个月后,我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却发现我的孙子患有脑干神经胶质瘤,已经到了晚期。14岁的孙子没能熬过那年的端午节。两行泪水从王老汉黝黑的脸颊上滑落,他用手背擦去了泪水。“离开之前,娃娃躺在我的腿上,对我说:爷爷和爸爸,你们一定要把这沙子染成绿色。”。
18年来,王天长一家共种植树木7500多亩,种苗600多万株,总投资98万元。近80岁的王天长每天都在腾格里沙漠的绿地上巡逻,这是他的一生和尊严。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乌审旗,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梭梭和这样的人。
黑色的大辫子,绿色的夹克,粉色的丝巾,简单的微笑,就像我们在中国任何地方看到的农民。她是一个中国女人,尹,谁是著名的控制沙。
尹出生于陕西省靖边县。1985年,19岁的她嫁给了乌审旗河南乡二林川村。她想,新家的地名是“紧巴巴的沙子”。它不会比少女的家更荒凉。谁知道,没有路,没有电,抬头看时是沙子,低头看时是沙子。十多英里外的方圆只有一个家庭和一棵树。
新婚之夜,风刮得很奇怪。“新房子”在一个“地块”里,一半以上埋在沙子里。吹了一夜“黄风”后,“陆地蝎子”几乎被埋了。最后,期待黎明,门打不开,年轻夫妇挖了半天沙子才爬出来。
你为什么不想逃跑?尹低着头哭着走在前面,她诚实的丈夫在后面哭着,后面跟着她热切的亲家。家里的小狗追上了她,咬着她的裤子。还是心软了,夫妇俩痛哭流涕,回到了“土地”。
黄土哪里不葬人?这辈子,让沙霸,一寸一寸地吞掉?好胜的尹不甘心。有一次,当她去打水时,她突然发现井边有一棵小树是绿色的。一个想法立刻被点燃了:如果一棵树能活下来,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树木。有了树,你可以阻挡沙子,保住你的家。
她和她的丈夫起得很早,出去得很早,回家得很晚。当他们饿的时候,他们吃干粮,喝凉水。当他们累的时候,他们在沙滩上休息。我不知道他们脚底下烧了多少水泡,有多少汗水流进了沙子,有多少铁锹被磨坏了。固执的尹只有一个念头,“我宁愿控制沙也不愿让沙欺负死我”。
苦涩,她不害怕;累了,她不害怕;我最害怕的是独自一人在沙漠中的孤独。一天,她看见有人在远处的沙梁上行走。她开了声,挥了挥手,但那个男人没有回应。我记得我已经40多天没有见过陌生人了。她跑去寻找陌生人的脚印,并用一个盆子把它们扣上...
在32年的时间里,的执着感动了全世界。超过7万亩的绿色植物把这个地区的毛乌素变成了一个“绿色王国”。听了殷的故事后,美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都漂洋过海来到了乌审岛,他们一定要亲眼看看这个伟大的中国女人。不久前,殷在好人的赞助下建起了一座烽火台。她带着无尽的绿色眼睛带我们登上高塔。“站在哪个横梁上,它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我的梦想是把这个地方变成绿色的海洋。这个固执的女人仍然留着长辫子。夕阳给了她一个镀金的身体,她被风和沙子压弯了。那一定是不屈服于命运的颜色。
四
每棵树都在接受大自然的挑战。
每一片沙子都接近美丽中国的梦想。
对许多人来说,绿色是不经意的。但是在沙地,绿色是一种礼物。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地方以“沙”命名,这么多人的名字里有“树”和“森林”,还有这么多“愚蠢的人”把防沙治沙和植树当作一种信仰。这些普通的中国农民、一线林业工作者、最基层的父母和最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埋头于变革,一言不发,永不放弃。即使时间过得很艰难,沙子控制也成了他们生活中最明亮的声音和最深刻的背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毅力一直在沙漠中表现出来。
1985年,他被任命为宁夏灵武白芨滩林场主任。当时,有159名员工一年中有7个月无所事事,平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职。原来,治沙和扶贫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尽最大努力在林场建了一个柳条厂和一个砖厂,这第一次保证了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也第一次从无边无际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无数人退进沙中,退进沙中,他们在毛乌素沙漠边缘,以每年2万至3万亩的速度,修建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这个林场的领导叫王有德。
自1953年建站以来,白芨滩三代治沙人士辛勤耕耘,完成治沙造林63万亩,治理流沙近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6%,有效保护了黄河灌区数十万公顷良田的安全,实现了退沙20公里的壮举。
“生命是无穷无尽的,但没有止境的沙控”。这是王有德的人生梦想。在美丽的中国有太多这样的追梦者了。
在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的妙妙湖,我们遇到了一位为了控制风沙而放弃生意的老人。他是一名私营企业家,在他70多岁的时候一头扎进了沙漠。在过去的10年里,他自费投资了2亿多元,人们对此并不理解,称他为“老王傻瓜”。但是他的心总是和12000亩的沙子绑在一起。老人的儿子说绿色是他父亲的脉搏,绿色延续了他的生命。他的名字叫王恒兴。当我们离开时,老人颤抖着和我们握手,说:“我所做的只是把帐还给地球。”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红花尔肯农诺尔林场,我们遇到了几个“80后”护林员。他们的家是办公室,“孩子”是红花尔基的天然森林。这是路的尽头,孤独的森林。日日夜夜,辗转反侧,思念和孤独只能向着绿色诉说。很苦吗?他们说:“保持绿色是我们的责任。”
在沙漠地区,我们也遇到了将沙漠视为珍宝并决心从中获益的人。他们把沙漠植物的培育送到了泰空,在沙漠中种植了甜硒沙瓜,在沙漠边缘建造了牛棚、温室和工厂,用沙漠的温度酿造了葡萄酒,并将沙漠的阳光转化为光电。他们认为生态、经济和民生都是沙漠产业的组成部分,沙漠埋藏了生态治理和扶贫的法宝。
他们是一群在腾格里沙漠种植绿色植物的“80后”。这些有才华的治沙专业学生在无人区搭起帐篷,做实验,和沙地上的普通人一样,他们懂得沙漠的脾气,把书本和实践结合起来。他们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固沙车,承担了中国第一个机械固沙工程,实现了人工压草速度的50倍飞跃。我们问甘肃建头的“治沙兄弟公司”,治沙的梦想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充满了自豪:“世界看着中国在防沙,中国看着我们在防沙!”
稻草做的正方形是什么意思?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的研究人员将告诉你,这被称为“世界治沙工程的奇迹”。最早的一批毕业生来自北京林业大学,那里有铁路和公路,是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线,也是他们生活的支柱。“献青春,献儿孙”,头发是白的,皱纹是生的,只有地球上不断膨胀的绿色才成为永不褪色的荣耀。驻扎在各种防砂机构的“90后”大学生是他们的青年,中国防砂技术的未来将在他们永无止境的脚步下延伸和延伸。
在绿沙区总是有一个故事和一个奇迹。他们骨子里的坚韧和执着是许多人能够坚持在偏远角落生活的长久诠释。正是因为这种坚韧和坚持,“不可救药”的沙子最终在他们心中燃起了希望。
空谈到在国家中犯错误,并努力使国家繁荣昌盛。
当我们徜徉在五千多年文明的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当我们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野川泽寻找答案时...突然,我们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支持这个国家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崛起,那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五
有人曾经告诉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问:“如果你重生了,你想在哪个国家出生?”
汤因比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想在中国出生。”他从历史学家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审慎的理由:“中国将在全人类的未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中国承载深远,进步迅速,步伐稳健,充满希望。
——我们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青山绿水胜过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决不能跨越生态环境保护的界限,否则将受到惩罚。
这是一个誓言和委托;这是一封责任书,也是一份军令。
回顾3000年前,周文王临终前曾告诫王武要加强对林山川泽的管理:“山林断代时,不要举斧,以免成为草木之长;当川泽不在的时候,他不会进入网里变成一条鱼。”
3000年后的今天,《防治荒漠化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禁止过度放牧、开垦和拾柴,并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它为绿色发展建造了钢筋和铁骨,为美丽的中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北”防护林俯瞰中国大地,比长城还要长,堪称京津的“绿肺”,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这就是明天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像一排沙障横过大地,因为它们,过去的黄沙变成了今天的绿沙:阿拉善有一片“森林”,可见在空中广播区,锡林郭勒,
成为一个绅士需要三代人。长期工作,持之以恒。
沙地上的人们更新了我们的时间观念。在这里,它不是以秒为单位,而是以年为单位,甚至是五年和十年。在沙地上,人们种了一棵树,看了十年。他们喜欢说:十年后再来吧。这个承诺,打地板,这种信心是坚定不移的。有了这种希望和信心,自本世纪初以来,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已经连续三个监测期“加倍减少”。这一不可思议的成就震惊了全世界。
达尔文曾经说过: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国文明更具示范性。在中国与沙漠的斗争中,我们越来越理解这种“模范意义”。
草方格沙障被称为“中国魔方”,是中国最早出口到世界的防砂方案。包兰铁路“五带合一”防风固沙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的奇迹”。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齐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评为“中国样本”...
一个瑞典科学代表团访问了库布齐沙漠。鲁豫的所见令骄傲的委员们叹服:“过去我以为瑞典是世界上生态恢复最发达的国家,这次旅行发现你们是我们的老师。”
在沙地上,我们已经听到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世界荒漠化防治的角度看中国”。有了中文节目,越来越多的人在远方牵手。在沙特阿拉伯、蒙古、澳大利亚、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中国的项目已经跨越了大江大河,给遭受沙尘暴蹂躏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信心和福祉。
“如果你能做到最好,你就能做到最好;如果你能做到最好,你就能赞美天地的培育;如果你能赞美天地的修养,你就能加入天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和“人与沙和谐”;从强调“人能征服自然”,到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我们又回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中国人探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砂方案,并向世界推广:
这是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人为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表面推进相结合,强调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这不就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凿空”吗?今天,答案已经被遥远的历史叹息找到了。张諾时代的商品出口也成为中国精神、中国行动和中国计划的出口。
在遥远的东方地平线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成千上万的朝霞相互辉映...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含义,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布局设计:蔡华为
《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第24版)
标题:大道之行(观天下)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