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31字,读完约8分钟
吴平的生态讨论
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福利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中国对动物福利重视不够。特别是近年来,连续发生“硫酸伤熊”、“高跟鞋虐猫”、“狗肉节”等事件,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德,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动物福利的缺乏也构成了国际贸易中新的贸易壁垒。事实上,动物和人类有相同的感受和情感,但是它们不能用人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关注动物福利意味着关注人类。动物福利不仅能使无数动物受益,而且有助于改善人类福祉。
动物保护运动的分歧背后有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与合作。工业、动物保护、科学等等彼此之间和内部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中药行业认为熊胆、犀牛角、虎骨等动物药物的功效不可替代,主张在保护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利用野生动物;动物保护圈,甚至是温和的动物保护圈,都希望通过一个过渡期来逐渐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使用。即使在动物保护主义者中,这些观点也不一致。人类中心论者将从人类的实际角度来衡量动物保护的优先性和优先性,而生态学家认为各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应该得到全面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动物保护运动被分成两个小组:动物权利倡导者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自然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人类占有和利用动物;动物福利提倡以人为本和人道地使用动物,同时给予动物应有的好处。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成员,中国政府承认oie规定的动物福利原则和标准,包括动物享有免于饥饿和干渴的自由、舒适的生活环境、免于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以及表达其本性的自由。
动物福利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1.动物福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从动物福利的定义来看,倡导动物福利并不是将动物置于人类之上,而是从生理、环境、健康、心理和行为五个方面保障动物的基本需求。善待动物实际上是人类道德和对动物的责任的延伸。人类对动物的残忍往往转化为同类的邪恶;善待动物和生命的人总是对整个社会有好的想法。我们很难相信虐待动物的人会对社会很仁慈,关心动物的人往往对其他事情充满同情。关注动物福利不是“多余的”,也不是一个虚伪的命题。促进动物福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护动物,也是为了让人类远离暴力和伤害。当代中国不应嘲笑和排斥这一文明理念,而应正视和拥抱动物福利运动的发展趋势。
2.动物福利立法是世界趋势。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关于动物福利或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
许多发达国家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2006年1月,欧盟实施的《欧盟食品和饲料安全管理条例》专门增加了“善待动物”的福利条款,对肉类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出口欧盟的农产品不仅要符合欧盟食品安全标准,还要延伸食品安全管理链。欧洲议会也通过了一项法令,要求欧盟国家的化妆品公司在2009年后不得对动物进行毒性或过敏测试,欧盟也将禁止进口已经在动物身上测试过的化妆品。此外,欧盟委员会的食品安全管理局有一个专门负责动物福利的部门。
3.动物福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动物福利的核心内涵是善待动物。虽然动物福利一词最早是由西方提出的,但它的思想和理念并非“舶来品”。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传承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道德伦理的尊重。儒家的“仁”不仅是为了人,也是为了动物。孟子说:“君子也是禽兽,见其生,不忍其死。”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意味着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虽然古代人们对动物的保护主要是为了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禁止铺张浪费,这与基于动物权利或福利的现代保护理念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古代动物保护思想和理念对我们当前的动物保护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任忠在改善动物福利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加入国际兽疫局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动物福利国际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在中国,许多法规,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已经修订和颁布,动物福利也包括在内。2016年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虐待野生动物”。中国还成立了一些促进动物福利的行业协会,有效地促进了动物福利理念的普及。但是客观地说,中国的动物福利保护与国际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
1.公众对动物福利的认识存在误解和不足。首先,公众对“动物福利”这个词并不熟悉,觉得很可笑,甚至与之相矛盾。“动物福利”的概念对中国人来说确实是“超前的”,因此经常受到质疑和批评。例如,有些人经常认为“人类的福利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动物呢?”我认为“农场动物毕竟要在肚子里吃饭,给它们福利有什么意义?”误解动物福利与人类福利冲突。例如,在2016年,一份名为“不要拥抱动物福利”的报纸说:“动物福利满足了动物的福利,但却降低了人类的福利,应该小心对待。”事实上,“人民福利”主要是指超出基本需求的额外福利。但是“动物福利”是动物保护自身健康的基本需求。动物福利和人类福利相辅相成。为了改善动物福利,人类也是受益者。
其次,认为动物福利是一个需要高成本和高投资的项目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农场动物的生存环境与人类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农民开展畜禽福利养殖,积极改善饲养环境,实施无害化处理,可有效减少养殖污染;由于采用了更尊重动物习性的饲养方法,它将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实施畜禽“人道屠宰”是基于动物实际需求的选择,更有利于提高肉制品质量,从而保证人类食品安全,也是畜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措施。
2.动物福利立法长期滞后。目前,我国只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生猪屠宰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缺乏全面的动物保护基本法,动物福利立法理念缺失,制约了动物保护整体水平的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相对完善,实验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但本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不系统、笼统、实效差。虽然没有国家法律和相应的农畜福利检测、评估和监管体系,但已经颁布了地方福利屠宰行业标准,如山东省质监局颁布的《肉鸡福利屠宰技术规范》。我国在保护伴侣动物方面,没有专门的立法,主管部门需要明确,而地方立法主要涉及犬类。关于保护工作动物和娱乐动物的法律很少,这些法律基本上侧重于管理和防疫。
提高动物福利的关键在于观念和法律制度
动物福利不是“虚假的同情”。关注动物福利意味着关注人类。中国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迫切需要将“动物福利”纳入生态文明体系。
1.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动物福利意识。善待动物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有必要提高全国的动物保护意识,普及“动物福利”的概念。农民有必要认识到良好的动物福利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而实施更人道的福利养殖技术可以使动物更健康,使食物更安全,并使农场继续盈利。积极引导和培育一批民间动物保护公益组织,加强公益组织的专业水平和自身能力建设,正确引导公益组织依法、有序、高效地在我国动物保护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2.完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增强动物福利观念。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动物保护立法都是以动物福利保护和禁止虐待动物为基础的。动物福利立法是为了关心和爱护动物,优化动物的生活环境,以便安全和人道地使用动物。
应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提高动物福利水平。一是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基础,严格执行“不虐待野生动物”的要求,加强对圈养野生动物的监管和福利保护。其次,要明确界定农场动物福利的适用范围、产业链环节的控制、监管机制、进出口福利的保护以及法律责任。第三,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修订《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贯彻“减量化、替代化、最优化”的3r原则,提高实验动物福利水平,解决药品、化妆品等实验动物测试引发的贸易壁垒。第四,要充分考虑国情,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的伴侣动物制定详细的保护要求,如登记许可、餐饮住宿、医疗免疫、无家可归者收容所、陪伴和饲养等。第五,要明确劳动动物的福利制度,如劳动强度、时间、年限和环境。第六,在饲养、训练和表演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娱乐动物的身心健康,同时要逐步减少娱乐动物的数量。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标题:呼唤动物福利时代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