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76字,读完约5分钟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戏曲风靡全国,但今天,随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低谷”,甚至需要“保护”才能生存。中国戏曲已经从巅峰跌到低谷,成为只有少数民族才能欣赏的“国粹”。时间间隔越长,阈值越高。高门槛让许多观众无法进入大门,无法看到里面的世界。如今,中国人在继承民族精华的过程中,缺乏一种有效的普及戏曲知识来帮助人们重新进入戏曲世界。

中国戏曲大会:让观众重识戏曲

此时,继“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成语大会”和“汉诗大会”之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戏曲大会”从8月6日开始在戏曲频道连续播出。作为第一个全民参与的戏剧节目,“戏剧大会”以竞争的方式将戏剧背后的故事、知识、规律性和趣味性融入到节目中,引起了很多人对戏剧知识的兴趣,也在探索戏剧推广的新途径。

歌剧的美感是什么

“中国戏曲会议”的竞赛制度模仿“中国诗歌会议”,刻意降低“门槛”。通过回答问题,观众可以逐渐进入歌剧的世界,而话题的设置也相当有趣:如何解读“出道”,什么是“走过场”,什么是“跑龙套”,什么是“井井有条”...融入主题,有助于新时期的观众一点一滴地重新理解歌剧。

然而,为了“让所有懂戏剧和不懂戏剧的人都喜欢”,戏剧大会的主题设置煞费苦心。主要创意团队组织大学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设计了约600个问题。其中,歌剧专业话题中只有60%是泛文化话题,近40%是泛文化话题。专家小组的赵晓东说:“这次提出问题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不像电视剧频道,而只是粉丝,所以我们必须保证零门槛,保证这是一个中国戏曲故事大会。”

中国戏曲大会:让观众重识戏曲

与“成语会议”、“汉诗会议”类似,王立群、孟满、刘连群等众多文史学者和戏曲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现场解读。这个综艺节目已经从知识变成了文化,这更亲密。

与汉字、成语和诗歌不同,“戏曲是一门必须呈现的艺术,如果不呈现,戏曲的美感就不会显现出来,”该专题组的专家蒋竹朗说。为了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通过精选的段落对知识进行质疑和表演。创作团队邀请了各种剧种的著名艺术家现场表演,孟广禄、魏海民、Xi中路、钱惠丽陆续登台。来自谭家的老京剧学生,在“文物展”上,把谭门的“珍品”带来助兴。

中国戏曲大会:让观众重识戏曲

从花雅之争到新花雅之争

细心的观众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近年来,央视的电视剧频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它的主要节目“空中国剧院”已经从早期京剧的大型折子戏现场直播到今天广泛播放的许多地方戏,其内容选择已经向全国开放。

自清代以来,戏曲领域一直存在“花与雅之争”。深受上层阶级喜爱的昆曲占据“高雅部”,成为精英文化的代表,而在民间开花结果的京剧等剧种则代表“花部”,代表大众文化。随着时代和审美取向的变化,慈禧太后和其他皇室贵族开始接触和喜爱京剧,昆曲的高雅地位受到质疑和冷落。上个世纪上半叶,京剧穿过上海和天津,然后占领了全国舞台。在它的光环下,其他地方歌剧舞台显得不温不火。所以有一段时间,当人们提到歌剧时,他们只想到京剧。

中国戏曲大会:让观众重识戏曲

“中国戏曲会议”抛弃了只尊重昆曲和京剧的观念。整个节目分为七集,涵盖30个省、市、自治区的50部歌剧和133部戏剧。这个话题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包含了除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可谓“电视剧百科全书”。

当歌剧作为一个整体处于衰退期时,这是通过组织一个团体来保持温暖和共同继承它来解决它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整个历史潮流中,古老的“花与雅之争”早已不复存在,传统戏曲可能已经转变为一个整体的“雅部”。在以综艺节目、电影和网络电视剧为代表的“新花部”的冲击下,有必要发展集体智慧,挖掘共同文化的精髓。在消费多元化、分层化的趋势下,为了保留民族精华,使其尽可能回归市场,戏曲行业在不断尝试,“中国戏曲大会”也在探索。然而,只有尊重所有民族歌剧的存在,才是民族歌剧传承的关键。

中国戏曲大会:让观众重识戏曲

如何从人群走向公众

在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时代,中国戏曲的边缘化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正是在文化消费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时代,中国戏曲更有理由依靠观众继续存在。

令专家组高兴和令观众惊讶的是,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年轻人。在第一个节目中,9岁的京剧画家陈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他从小就对京剧着迷;第一个节目声称梦洁生于1993年,但他对中国歌剧有着深刻的理解;第二场比赛的冠军蒋可是上海昆剧团的最佳女演员。她的冷静自信和高度重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歌剧大会的100人剧团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歌剧迷组成。招募活动于今年3月开始,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包括许多来自港台及海外的参赛者,以及许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歌剧爱好者。

在当今文化消费模式多元化的时代,任何文学形式都有其爱好者,这就构成了一些亚文化群体。此时,戏曲文化圈在多元化的文化选择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在各种论坛和微信群中,戏曲爱好者不是少数,非专业演员,而且往往拥有中国人的才华。天津有票友,他们能唱出20世纪30年代金少山的味道,而在职业舞台上,金色的学校面孔几乎消失了。然而,当人们把戏剧亚文化群体融入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时,少数人就凸显出来了。因此,电视等大众传媒应该站在公共层面,从全社会的角度去寻找人们对戏曲文化的需求,消除因时间而积累的门槛,引导有兴趣但缺乏知识的观众进入戏曲世界,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引起观众的共鸣。中国的戏曲可以像日本的能剧和意大利的戏曲一样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

标题:中国戏曲大会:让观众重识戏曲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