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62字,读完约7分钟
经济发展对扩大就业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中国就业形势的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动能的增长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的就业能力超过了在消除过剩能力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安置的雇员人数-
今年7月,中国大城市的失业率继续低于5%,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国城市调查失业率约为5.1%,低于去年同期。这组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专家指出,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中国就业形势的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由于就业总量仍然巨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和创业仍然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新的动能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今年前7个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85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万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和积极态势。
2012年至2016年,中国就业总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分别达到7.6704亿、7.6977亿、7.7253亿、7.7451亿和7.7603亿,年均增长225万。
“中国稳定和积极的就业形势是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和解决产能过剩实现的。这是很难得到的。”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毛胜勇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经济发展对扩大就业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对稳定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巨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扩张有效挂钩,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从2012年到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非农就业人数平均为172万人,比2009年到2011年增加30万人。
毛生勇分析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过剩产能逐渐化解,新动能不断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在制造业领域,新兴制造业正在加速增长;在服务业领域,新兴的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动能的增长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的就业能力超过了在消除过剩能力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安置的工人人数。
同时,服务业也发挥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对就业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此外,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有所增加,大众创业和创新的蓬勃发展为各种就业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毛胜勇说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冯表示,在“大众创业与创新”的热潮中,许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在创业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的成功,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推动创业浪潮的兴起,并有助于通过创业更好地促进就业。
有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许多专家表示,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速度调整和转移阶段,随着供应方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去产能的实施和“僵尸企业”的加速清理,未来就业仍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冯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行业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或缩小产能规模,这必然导致一批工人下岗或失业。这些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将给后续的就业安置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一个大群体是大学毕业生。"冯说,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巨大。201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接近800万,增幅超过往年。这些大学生刚从学校转到社会,对他们的未来有很高的期望。然而,这一群体与社会的接触往往较少,其职业技能仍需锻炼,因此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徐洪才还认为,在中国推动去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的过程中,需要安置和重新雇用大量工人。对这些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实施新一轮的培训不仅需要很小的成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因素都会给移民工作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有缺点,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花钱进行在职培训。此外,中国的一些高科技领域人才短缺,“大宗商品”人才大量供应。就业的供求结构不匹配问题突出,这也将成为一大制约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换挡,尤其是外需低迷、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挥之不去。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就业压力。”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去能力的不断推进客观上造成了就业载体的减少;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将进一步挤压未来一般技能岗位的就业需求。总体而言,中国就业总量仍然巨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专家还指出,目前,许多传统工业企业将“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常见的手段有减薪、缓薪、停薪留职、内部休假和延迟入职。这种“隐性失业”并不像“下岗潮”那样引人注目,但却无形中侵蚀了员工的福利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继续促进就业和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生计。当前,中国仍应把就业和创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业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和谐改善的优先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手段,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控制的下限,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冯暗示,中国第二产业正在经历收缩和调整,而第三产业将继续扩张。在这个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将在第三产业中诞生,这些企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因此,要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不要完全把重点放在第二产业部门,要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从而促进就业的持续扩大。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鼓励发展新经济,以解决中国就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冯说,新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发展基础和最有希望的领域,这些都集中在新经济中。新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新毕业的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经济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分权化、管理与分配一体化改革,优化服务,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杨建议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帮助更多的工人从事人工智能技术无法替代的工作。任何时代都需要鞋帽,但关键是如何让鞋帽的质量和款式满足个人需求。这不仅要求企业创新,也对一线员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当一线员工更自觉地参与到创新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他们才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工作。当前,必须通过实施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拓展就业领域,构建新的增长极和内部支撑体系,提高就业支撑能力;对外,应安排双边和多边合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和国际战略整体对接合作,促进中国工人走出去生产、营销、R&D和创业。
徐洪才建议努力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积极培养新的市场参与者,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引导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乃至全球就业分工体系;在积极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同时,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让他们能够勇敢地加入到创业的浪潮中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林火灿)
标题:加快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 我国就业为何仍稳如泰山?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