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4字,读完约4分钟
莫凯威
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结合流动性紧张、部分非标准融资转向表内信贷等多种因素,年末前银行信贷额度较往年更加紧张。
据媒体报道,目前一些银行在年底前的最后两个月的企业额度只有十多亿元,但在宽松的条件下,一般可以达到数百亿元。就个人贷款而言,它也缺钱。就连近期炙手可热的商业贷款也面临着资金无法释放的困境,甚至一些银行已经安排贷款至明年1月。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银行开始“坐以待毙”,贷款利率继续上升,甚至对于优质国有企业,基准利率也上升到6%左右;如果是一般企业,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提高了30%。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度发放计划将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可以有效保证一国稳定的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货币信贷的大起大落,实现经济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作为一家商业银行,毫无疑问,它应该严格执行。
如果商业银行上半年或前三季度的大额贷款完全是为了迎合实体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信贷行为没有错。然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头三个季度投入过多信贷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如果在接近年底时,由于前期贷款额度过大而收紧贷款额度,贷款利率将会大幅提高,这不是一种积极友好的信贷行为表现,但也会产生许多信贷管理的弊端。
从目前来看,贷款额度离今年越近,越紧,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大幅上升。这种行为至少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三种负面影响:
首先,容易诱使商业银行在信贷额度上作弊,导致信贷规模扭曲。
这种行为往往是由高贷款利率引起的,因为高贷款利率会促使商业银行挖掘空心思,将信贷额度挪到满足强劲的贷款需求上来,解决表内信贷额度不足的问题,这将导致商业银行间频繁发生混乱,如采取信托或经纪渠道,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灯中心上市转让等。 迫使商业银行钻金融监管漏洞,增加融资据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仅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就达到3220.31亿元,同比增长56%。 这些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将降低保费水平,使银行更难赚钱。
即便如此,商业银行为什么喜欢它?它的动力更多的是将低收益资产转为高收益资产,实现现金提取;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持客户关系,银行不得不腾出配额,亏本出售。
其次,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的惯性很容易滋长,导致一个难以破解的怪圈。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先松后紧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金融现象。实际上,这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粗放的表现,缺乏规划,金融资源配置不科学。与此同时,在年末贷款额度紧张、利率高企的驱动下,商业银行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信贷管理的惯性: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放贷速度加快,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企业需要贷款,但必须承担高利率的成本。这实际上就是“坐以待毙,劫富济贫”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商业银行沉迷于此,不愿轻易打破这种信贷管理模式。
换句话说,年末贷款高利率实际上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一种“特殊利益”,这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轻易放弃,同时也产生了顽固的内部约束,不利于年末打破信贷僵局。
第三,增加实体经济的经营负担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财政阻力。由于商业银行信贷额度紧张,贷款利率大幅上升,造成了更大的信贷不公平和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实体经济在信贷需求的季节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它们因为年度信贷额度紧张而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支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不同企业获取信贷资源的价格歧视,使年底需要贷款的企业实际上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歧视,这将为实体经济创造一个不利的金融生存和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信贷额度过紧而提高信贷利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形成主观故意行为,即对以信贷短缺为借口需要贷款的企业提高贷款利率,以达到自身信贷业务高利润的目的,从而增加实体企业的经营负担,对实体经济产生“剥夺”效应。 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影响了整个实体经济的复苏,甚至延缓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复苏进程。
商业银行正确的做法是科学配置信贷供应计划,平衡各季度信贷供应规模,确保各季度贷款余额,坚决杜绝年末贷款额度紧张导致的贷款利率上调行为,从维护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切实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作者是中国地方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朱昱
标题:莫开伟:额度紧催生高利率?银行信贷经营弊端多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