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5字,读完约8分钟
[摘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文海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专访时,就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美国税制改革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及改革面临的挑战发表了看法。
文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照片由cfp提供
《时代周刊》记者陆璐来自深圳的羽毛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周在北京召开。按照惯例,这次会议将评估2017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并为2018年制定计划。这是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人们普遍认为,根据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延续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
在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集中讨论了“三个硬仗”,即预防和化解重大风险、准确脱贫和防治污染。2018年是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年。因此,它意义重大,政策方向更令人关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论坛暨电子数据处理年会于12月16日至17日在深圳举行。论坛以“新时代、新征程”为主题,聚焦19大后的经济形势,交流讨论了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共享经济等热点话题。论坛期间,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文海就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美国税制改革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及改革面临的挑战发表了看法。
消费正日益推动经济增长
《时代周刊》: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从工业投资领域的数据来看,仍然存在持续的放缓。你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文海:在经历了五年的低迷之后,我认为宏观经济已经触底,并已达到稳定状态,有所回升。我预计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肯定不会低于6.7%,至少不会低于6.8%和6.9%,这是一个好兆头,明年宏观经济将继续好转。虽然企业投资没有增加很多,但事实上,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不是投资,而是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领域。因为拉动总需求的因素包括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出口,所以投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将日益成为刺激宏观经济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时代周刊》:你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处于“L”形底部吗?
文海:在我看来,对“L形”的理解不应该过于简单化。这里主要有两个不准确的描述。首先,经济增长的放缓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逐渐放缓的过程;其次,它不会在底部运行很长时间。事实上,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有可能是一个大的“U”形,但它的“U”比以前的“U”大,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放缓和恢复。目前,它正处于U型曲线逐渐上升的阶段。我预测明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至少与今年持平。换句话说,明年应该达到6.9%或更高。
时代周刊:几天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深化供给结构改革,激发各市场主体活力列为明年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在这两个方面,你认为哪些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文海:具体来说,供应方的结构改革是为了积累和弥补不足。首先,有必要调整过剩产能,这在过去几年里做得很好。二是通过改革弥补不足。这部分很重要的一点是,服务业要改革开放,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一些改革措施也要跟上。高科技产业也受到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市场和资本市场如何越来越快地回归工业。这个行业指的是高科技行业。
此外,制造业的兼并重组也是一项改革措施。如今,许多企业规模小而全,但缺乏科研能力和市场规模。目前,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其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改革使并购重组过程更加顺畅。总的来说,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不仅要减少生产能力,而且要更加注意弥补不足。
就业驱使人们去大城市
《时代周刊》:您在谈到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时,说未来一股新的驱动力是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和制造业的兼并重组。如何理解服务业的改革开放?
文海:目前,有几个地区需求很大,但供应不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说,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用总书记的话来说,这就是供求不平衡。人们现在需要什么?健康和医疗。看病难仍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将来是否会有家庭医生,当我们看医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得到初步的诊断。目前,由于体制问题,医疗卫生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首先,医院作为一个供应链来管理,其次,专业人员的培训。包括投资者在内,总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公共机构的民生问题,而不是从市场角度看医疗,但事实上,民生问题也需要市场机制来解决。
二是缺乏素质教育体系。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公立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中学、小学、幼儿园到大学,开办更多的高质量学校。第三个服务业是文化体育产业,在这方面有很多制度上的限制。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医疗、教育和文化。这些领域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原因是许多制度阻碍了它们,所以改革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时代周刊:你提到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你如何预测未来10-20年的城市化趋势?
文海:城市化的趋势必然会继续,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历史上的特殊阶段。中国已经几千年没有城市化了。城市化完成后,就不会有新的城市化,所以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持续了20多年。它什么时候结束?我想只剩下大约10%的农村人口了。目前,我国有近40%的农村人口,因此城市化趋势在未来10-20年内不会改变,但速度可能快也可能慢。速度取决于我们的改革。如果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能改革得更快,城市化速度可能会加快。
时代周刊:但目前,人口仍在向大城市涌入,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市场因素和产业形式,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文海:有道理。因为城市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住房问题,它也是一个就业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城市化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一种趋势,因为大城市的产业更加齐全,就业机会更多,尽管北方、广州和深圳的生活成本高,人们还是愿意去。我不认为大城市的发展是一件坏事,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他们必须找到让城市既大又透气的方法。不要害怕大城市。大城市不是可怕的东西。无论是在日本、韩国还是美国,城市人口都集中在几个主要地区。然而,美国的情况远非如此,因为它已经到了另一个阶段,居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就业是第二位的,所以人们愿意去安静的中小城市。
现在中国仍处于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就业是驱使人们选择城市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国,人口集中在大城市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一种趋势。解决大城市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城市带,或使其既有规模又避免大城市的弊端。
《时代周刊》: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起飞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
文海:中国是一个大国。它不是飞机,而是舰队。如果把沿海地区比作一架飞机,它可能已经达到巡航速度,达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高级阶段。但是,一些落后地区刚刚起步,增长速度很快,但发展阶段还比较低。至于这一阶段会持续多久,类似于二战后的亚太国家,这一阶段的过渡用了40年到50年,而整个中国用了这么长时间才起飞。根据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目标,我们只有到205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与二战后的亚太国家不同,我们在其中扮演着许多政府角色。
综上所述,我们正在从一个落后的阶段向一个发达的阶段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我们可以不断地产生推动起飞的动力。
标题:经济学家海闻谈城镇化:城市既要大,又要透气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