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866字,读完约17分钟
早在2000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开始了大规模推进福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十八年后,这一决定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信息化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自主创新推动网络强国建设。
当“数字中国”的战略布局落到全国600多个城市时,城市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试验场,初步完成数字化并正在走向智能化的城市构成“数字中国”。随着城市化建设,“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其使命是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目前,中国已有41%的城市成立了智慧城市领导小组。
然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这一概念提出并付诸实践近十年以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果我们呼吁打破“数据孤岛”,有没有法律可以支持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当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水、电、气等公共资源时,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的边界在哪里?信息技术真的能解决reality/きだよ 0?
4月22日至24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所所长、地理信息工程专家郭、城镇化与城市研究专家、国家发改委城镇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以及两位嘉宾应邀出席了第四期《城市相对论》,深入探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硬骨头一: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信息问题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有些则必须回到现实中来."
Nbd:不久前,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信息发展的历史机遇,以自主创新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在您看来,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是什么?如何理解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郭: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确实有一个交汇点。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通信技术刚刚进入爆炸式增长的机遇期。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最新技术支持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
例如,新公布的新安新区规划中有相当一部分考虑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想象,如果熊安新区已经是一个经历了城市化的地区,如果我们建设一个新的智慧城市,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效果将打折扣。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发展的窗口期与新技术的发展不谋而合,这是我们的独特机遇。
许多专家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等于强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其特点是对继承的颠覆。一旦新技术研究成功,它将很快成熟并迅速占领市场,而不是改进旧技术,这将是一个直接的创新和颠覆。这种情况对我们有利。如果我们开发新技术,我们可以颠覆现有的技术和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初的基本模式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因此,原始技术在新的信息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当谈到紧迫性时,核心技术是讨论最多的。虽然我们的市场很大,但是核心技术的市场是不能交换的。虽然我们很有钱,但我们不能用钱买核心技术,别人也不能卖给你。无数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管你想学什么技术,哪怕比别人差一点点,至少不会被别人“掐到脖子”。只有当产品可以更换时,问题才能解决。
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和城市化正在共同推进,城市是信息技术最小的应用和实践单位。在最近举行的第一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成立了一个关于“新智慧城市”的特别分论坛,之前也提到了“数字城市”。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什么?
冯奎:最近几天,大家都在谈论数字中国。熊安新区规划纲要刚刚出台,数字熊安也是一个热门词。
“数字城市”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数字”这个字就更加坚实和基础。
18年前,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他制定了建设数字福建的计划,并播下了种子和基因。今天,我们谈论的是数字,这意味着数字城市的继承和新的飞跃。它不仅包括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全覆盖数字识别系统、用于收集城市数据和协调运营管理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心、地下空的信息管理,还包括城市数字产业本身的发展。数字城市强调的是技术路径、工具和手段,它们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
“智慧城市”四个字放在一起,立足于城市之上,强调城市功能发展的高层次和新境界。智能城市并不改变城市的基本性质和功能要求,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使城市更智能、更高效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智慧城市涵盖方方面面,是城市发展的总方向。
那么,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是什么关系呢?数字化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数字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工作路径。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城市必须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是目标,数字化是主线,这是我的理解。
郭:我个人认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之间有一种传承关系,这是发展阶段的一个问题。
两者都是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数字化,这是基础,信息技术离不开数据;然后是联网,这是为了实现互连和互操作性,这相当于一座桥;然后逐渐走向智能化。从独立运行的独立系统到后来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现在以城市为单位就是一个“智慧城市”。
因此,我个人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单元的深入和广泛应用,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这个阶段与过去不同。当我们提到数字城市的建设时,还没有物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才刚刚开始。如今,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支撑,计算能力与过去不同,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城市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想强调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信息问题。现在,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时,我们主要想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但有些问题在网络空中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现实世界。
例如,城市拥挤。借助导航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我们可以优化路线,使交通流更加顺畅。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什么?在拥挤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的路径通常比正常路径更远。这意味着虽然技术可以解决时间问题,但它实际上增加了整个交通流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交通资源配置。因此,从本质上讲,智慧城市不仅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来解决问题,而且使用信息通信来发现和诊断问题,模拟解决方案和优化城市建设。通过模拟和模拟等多种手段优化城市规划,缩短普通人(603883)的出行距离和平均出行时间,将带来巨大的效益。
总的来说,我认为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是有问题的,我们用新的手段来解决;即使没有“城市病”,也可以通过新技术进行优化。最终,城市建设将更加科学合理,运营效率将更高,更宜居。这是我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硬骨头2:每个人都知道数据是好的,但是数据公开缺乏法律支持
"要界定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这项法律是不存在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冯奎:从发展现状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从最初的熟悉到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系统把握;其次,从街区状态的应用到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推广;第三,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更加强调丰富的智能应用;另外,它是从政府导向的投资到各种主体的探索形成的一种商业模式;最后,从静态顶层设计到探索和采用进化规划。
郭::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达成共识,目标很明确,路径在探索,成果在不断涌现,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有不同的做法,它们应该有不同的做法,因为它们面临不同的问题。
社会各界都认为我们应该坚持建设智慧城市,他们对此充满了向往。然而,什么是智慧城市以及如何建设它并不是特别清楚。
就个人而言,在开始工作之前想所有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就像一个城市,需要每十年或二十年重新规划一次。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制定了好的计划,然后建造了它,然后它就不会移动了。城市像人一样不断发展。当我三岁的时候,我不能一直穿衣服。我在成长,需要做新衣服穿。城市工作也是如此。就像人们长高后换上新衣服一样,根据新情况不断地计划是必要的。
但是这个计划应该适度进行。三岁的孩子不能穿十岁孩子的衣服,这太超前了。提前计划意味着高成本和不适用性。例如,如果一个城市在地铁很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维修,其运营成本将会很高。有些人会说,地铁这么拥挤,你为什么不修理呢?早期修复的成本很高,经济无法支撑。
这样的矛盾总是存在的,但我也相信探索是永恒的。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它将颠覆旧技术,产生新的灵感,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信息化。
你认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真正的障碍是数据。
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数据,所以现在有很多声音呼吁开放数据。我们也做了研究。有很多关于城市的数据。政府没有所有的数据,但只有一部分。这些数据来自为市民服务的过程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企业手中也有数据。我们每天在微信上聊天和社交,在淘宝上购物和交易。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是谁的数据?例如,手机信号数据是否归运营商所有?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需要法律来回答,但目前没有法律可以回答。要成为数字中国或建设智慧城市,数据(所有权)问题不能解决,法律也不能落后。因此,我个人理解,数据开放并不意味着任何政府或企业有开放的勇气,但有一个法律支持较少:如何开放?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开它?开到什么步骤?它对谁开放,可以使用哪个步骤?
有时候我现在不敢开口。例如,我们必须制作一个城市模型来分析城市中的人流和车流,而运营商的基站数据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有手机信号的数据,建模和分析没有问题,但是运营商害怕提供给我们,甚至是为了研究。问题是,哪些数据挖掘应用是合法的?例如,侵犯他人隐私应被视为非法。因此,要界定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数据使用的合法性,这项法律是不存在的。
为了开放数据,我认为不仅政府应该开放,企业也应该开放。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是原材料和生产要素,相当于土地。只有当数据可用时,加工才能完成,产品才能生产出来。其次,土地也有土地管理法,没有法律的支持,没有人敢公开数据。
冯奎:这个问题越深,就越严重。如果你想交易,你必须有产权,这是基础。
许多地方陷入困境有几个原因。首先,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跟不上,而且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一些地方管理跟不上,没有共建共享机制,各主体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另一个原因是服务跟不上。公众说“好”真的很好,但是现在很多城市很难做到;最后,保证跟不上。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支持。
时代对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是新城的发展方向。面对发展的机遇,我也向智慧城市的建设者们建议,他们应该有决心、信心、毅力、专注、聪明和团结。特别是在新的时代,实现城市的效率变革和权力转换,正是智慧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硬骨头3:建设一个智能城市不能被一方绑架
"政府是总召集人,有必要制定和推动议程."
建设智慧城市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郭:政府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社会应该做什么,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在我看来,本质上,智慧城市建设类似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应该是政府的责任,而后续服务应该留给社会。例如,城市地下管网、道路和桥梁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都由政府出资,但商品房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建造的。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有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就数字产品和服务而言,如果它们是数字公共产品,它们也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比如电子政务系统。然而,非公共产品或个性化服务的提供应该由企业来完成。
然而,有一件事需要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建设“数字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应该成为一种公共产品,为社会服务,向社会开放,但它仍然是一种商品属性。我从家里开车去上班。这条路不收费,但打电话要收费。如果每条路都要收费,城市就不能跑,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一样。从总体上看,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坚持公益性导向。主体工程完成后,将引入市场行为,这将进一步降低智慧城市的运营成本。
冯奎:我有一个经验,在制定智慧城市发展的议程时,有必要强调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现在,在一些地方,议程设置由企业主导,企业提出他们的需求和措施,然后将它们传递给政府。
但正如你所说,如果我们只是让政府来制定议程,如果我们懒惰、懒惰和无所作为会发生什么?因此,居民有必要参与制度和机制的建设,依靠公民的力量来推动制度和机制的完善。例如,在一些欧洲和美国国家,如果一个社区或城市做得不好,公民可以离开并用脚投票。公民是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使用选择权来反映自己的角色。企业也是如此。只有城市发展好了,企业才能安定下来发展,企业的营利性行为和本质才能促进社会进步。例如,共用自行车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智慧城市系统开发企业不仅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本质上,经济学中的“自利”带来了“利他主义”。
因此,我认为,政府是智慧城市发展长期议程的总召集人,应予以发布和推广,并就智慧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间节奏、成本效益计算和评价等提出系统性问题。政府应该通过竞争来形成一个竞争环境。政府、企业和公民各有侧重,相互支持,相互要求。
郭·: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制定议程也是一个问题。我担心一些小城市会受到大公司的技术、产品和计划的限制。我记得一个案例。那个城市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十多亿元,但是一个企业为它制定的智慧城市计划也需要十多亿元,这是不现实的。这相当于我只有足够的钱买一个钱包,买了之后就没钱了。
智慧城市为城市和市民服务,这是一个责任问题。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不应该是一个有着强烈盈利目的的企业。
一位城市领导跟我沟通,说要建设一个智慧城市。当水利局找到他时,他说要做聪明的水务,规划局说要做聪明的规划,而城管提出要做聪明的城管。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智慧城市不能被一方绑架。这里的一方并不完全指企业,但也可能是政府部门。要有一个顶级的设计,市政府应该有能力积极掌握议程设置。
Nbd:那么,在智慧城市的具体规划和建设中是否存在一些误解?
冯奎: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是静态的。静态系统易于操作。如果我一年喝三吨水,我会准备三吨水。但无论智能城市的设计是3.5吨还是35吨,如果不是,它将失去发展机会。此外,如前所述,与大型企业绑定会带来前面提到的问题。这样,应该达到的深度就没有达到,有些方面就过分超前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做事情,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做错误的决定。我们常说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如果我们做错了,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如果没有达到努力的深度,某些方面过于超前,就会造成许多问题。
郭: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大脑”。腾出大量空间来建造指挥大厅,并在大厅里安装大屏幕。不仅建设成本要几千万元,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也要几百万元。对于小城市来说,这一成本是巨大的。但我在想,这个指挥大厅有多有用?
现在是网络时代。如果部门之间的系统是相互连接的,那么每个部门的数据都可以在办公室中调动。你还需要这样一个指挥大厅吗?我认为,要了解这座城市的运行情况,没有必要在物理学上建立一个大型的运行指挥中心。更需要的是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流。
硬骨头4:西方模式的中国不一定复制
“我不敢说智能城市在中国的发展是可以做到的,但有些应用是非常好的。”
Nbd:中国有成功的案例吗?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郭:坦白地说,我不敢说哪个城市能建成智慧城市,但是有些应用非常好。例如,深圳的扫描码停车和杭州的“最多运行一次”政府服务可以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好处。
总的来说,西方城市相对成熟,他们想成为智慧城市,这实际上是一种城市转型和更新。例如,在十字路口为盲人增加感应系统,或者在路灯上增加导向系统。西方城市很少像我们这样制定全新的顶级设计方案。外国城市很少有大规模的投资和系列转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公共福利”,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协调。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中国体制和机制的一个优势。
冯奎:郭院士讲的是国外,让我来介绍一下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同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各有千秋。例如,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杭州是支付之都,银川的ppp建设模式很有特色,上海围绕“补短”建设了一个智能社区,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一开始,建设中国智慧城市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智慧城市。我们设定的建设目标也很全面,包括加强城市监管,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其自身的优势。
中国已经在探索智慧城市的新路,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注意到欧洲国家特别重视使用智能手段实现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低碳可持续的旗帜高高飘扬,措施切实可行,值得学习。
标题:智慧城市概念十年落地 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