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8字,读完约4分钟
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是201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
围绕这一主线,2017年要把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应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大对突出农村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稳妥地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储存制度;完善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立”的办法;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收购、集体管理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围绕主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现问题的三条底线。
为什么农业供给面的结构改革要坚持三条底线?
不用说,有必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会降低,因为这关系到粮食安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纪宁哲在回应2016年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长时表示,这主要与结构调整有关。虽然产量减少了,但从数量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大丰收,这并不影响全局。虽然不影响大局,但粮食的多少始终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在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大国,每年吃饭是一件大事。中央政府之所以特别强调粮食生产能力,正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东风,盲目追求粮食质量,忽视数量。特别是,目前玉米和其他主食的库存过高,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中国似乎所有的主食都有大量库存,所以我们需要加快去库存化。这种错觉会导致地方政策的偏差。人们认为主食的种植应该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而数量已经不多了。中央政府在谈到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时,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作为前提条件之一,这表明中央政府采取了预防措施,具有远见卓识,提醒地方政府始终不要忘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可逆转,与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按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都将脱帽解决地区整体贫困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确保增加农民收入的势头不可逆转。否则,在2016年成功完成1000万人的扶贫目标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到2017年实现1000万人脱贫”的任务将难以完成。特别是,“十三五”期间脱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农村贫困人口,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同时,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央政府把“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可逆转趋势”作为三条底线之一,正是担心一些地方政府在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甚至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出现逆转,最终导致贫困农民重新陷入贫困,影响贫困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确保农村地区的稳定与需要一个稳定与和平的社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提醒地方政府,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需要谨慎决策和稳步推进,不能蛮干或鲁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说是一个响亮的声音。“推进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的深刻变革,关系到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可能出现偏差和颠覆性错误。”由于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对农村社会的冲击很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相关各方必须深刻领会中心精神,确定改革方向。一旦方向出现偏差,一旦出现颠覆性错误,将对农村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以此为底线之一来约束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标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以要坚守三条底线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