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双重创造”的新认识

我们的记者王晓霞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已成为中国最具密集和‘双创新’活力的省市。”近日,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大会上,滨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连续参观国家“双创新”示范基地后,他发现中国正在从制造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中国正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北京、广东等地拥有最“双创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时报:在调查了国家“双创新”示范基地后,当前“双创新”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刘刚:首先,2012年以来,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围绕“双创新”先后出台了22个系列文件,涉及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效推动“双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第二,围绕包括空中创在内的“双创新”载体,一批“双创新”集聚区迅速形成。在中创的区域分布中,空、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已成为中创空最密集、中国最具“双创新”活力的省市。第三,大学生和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创业的意愿显著增加。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创业浪潮不同,目前“双重创新”的主体是大学生、海归和科学家、研究人员。第四,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双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产业和新商业形式的出现,还表现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尤其是对农村的深刻影响。第五,为适应新经济和新动能的发展,包括科技、教育和商业体制在内的体制改革正在加快。

中国正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正在发生的变化表明,中国正在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以“双创新”为导向的新经济形成和演进的基本逻辑是:以第二次信息技术主导的新技术产业革命为基础,通过“双创新”活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新技术产业化。

开放性和包容性是高度融合的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中国积极创新经济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

刘刚:在以“双创新”为导向的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双创新”活动呈现出高度开放和包容的特点。新经济“双创新”活动的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经济的“双创新”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形式,而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形式,即创新2.0。创新2.0不是以企业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政府、行业、大学和研究的协同作用。创新主体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企业和企业家,还包括作为决策者的个人。第二,“双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是跨区域的,而且是国际性的,以全球R&D为导向..

中国正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包容性创新意味着中国的“双重创新”不仅适用于城市和高端市场,也适用于农村和低端市场。有两个突出的表现:第一,在R&D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有未来的电动跑车与特斯拉产品竞争,还有适合广大农村市场的低端电动汽车。二是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淘宝村现象。在淘宝主导的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帮助下,淘宝村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继续工业化、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中国正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双重创造”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双创新”活动面临哪些挑战?

刘刚: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创新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双创新”活动仍面临不确定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工业经济发展的概念。工业经济思想仍然制约着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加速工业化阶段,吸引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战略。然而,在创新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进人才创业,营造创新型创业环境和生态系统,已成为政府新的战略选择。

第二个挑战是体制改革或创新的滞后不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适应创新经济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第二是法律和规则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定义。在创新经济中,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就像中央银行,是新知识创造和商业化的催产素;第三,制度和体制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特别是从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和发展。

中国正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第三个挑战来自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如何适应创新2.0时代,形成开放、包容、共享的企业创新理念和思维,是激发创业精神和不断涌现领先创新企业的关键。

标题:中国正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