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7字,读完约3分钟
彭中天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客观地说,它大而不壮,大而不精。它是一种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后续经济,其特点是资源消耗和以典型工业经济中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当前,我们需要通过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找到新常态下的新经济。
什么是新经济?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任何能够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满足人类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经济形式和形式都可以称为新经济。
这里有一个新概念——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是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形式的总称,是文化与经济相互转化的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它是一种以文化为资源动力的经济生产活动;这是把劳动对象化之后,把生活对象化的伟大实践。从简单使用价值的发展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双重价值调节,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这是从狭义虚拟经济到广义虚拟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它的出现不仅将把沉睡多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新商品,也将成为继高科技和房地产之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财富符号。
如今,“文化+”很流行。我不同意文化经济不是文化+经济,而是文化x经济。加法是股票或两张皮的总和,乘法是乘数效应,这是合适的。如果把文化比作灵魂,那么经济就是载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实现,形成一个活的有机体。这是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经济很强,文化资源很丰富,但两者的结合并不令人满意。它仍然以简单的工业制造和加工为基础,缺乏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与文化相融合,开发我们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经济取之不尽的新动能。不幸的是,目前的转化率不高,我称之为“绰绰有余”。文学的积累只能形成文学的宝库,没有宝库的挖掘、提炼、转化和应用,就无法体现其价值。要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首先要找到产业的载体,然后做好增殖工作。文化通过特定的商品形式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帮助商品提高品位,传播文化。三件事同时发生,为什么不呢?
中国陶瓷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最佳案例,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成功范例。中国陶瓷史不仅是文化经济史,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明互鉴史。如果中国陶瓷到达的边界是中国文化影响的边界,世界通过陶瓷了解中国!中国陶瓷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文化和经济的使命。只有“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化更加生动,经济更加高尚;只有文化要素与经济高度融合,文化资源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整体价值的实现。只有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才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体现文化的溢出价值和启蒙价值;只有把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实现文化输出的价值,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庄严承诺。(作者彭中天,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文化部“十三五”规划特约专家)
查看作者的更多意见> > > > > >
标题:彭中天:经济是体 文化是魂 时代呼唤“魂体合一”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