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9字,读完约3分钟

3月14日21: 20,央视联播还没有结束。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刘趴在茶几上,一手拿着厚厚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原理,一手在稿纸上画画,甚至没有注意到妻子在叫他。

原来,当他看电视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个白天和你讨论过的技术问题,所以他很快就计算出来了。刘站在乡下的茶几上,那里常年保存着他的"幸运三宝":书、稿纸和钢笔。

刘在担任航天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期间,从未放松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设计和开发。他一抽出时间,就去了R&D和调试现场,了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R&D团队进行了讨论,找到了解决方案。

时光倒流。2016年6月25日20点,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在中国的首次飞行是成功的。十台高压加力液氧煤油发动机被用来将火箭推进到0+。这是高压加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在中型运载火箭上的首次应用。它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的“新一代金牌发动机”。

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所(以下简称第六所)的小系列科技工程师刘占厚等经过26年数千次试验的结果。

1989年,刘从液体火箭发动机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第六航空航天学院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见证并参与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前期开发和专项开发。“中国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发展是从零开始的,并没有可供借鉴的直接经验。每个人都只能充满热情地学习。”刘介绍,经过10年的不断研究,该团队完成了液氧煤油发动机总体方案的论证,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2000年,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究正式成立。

我为火箭打造了一颗“心”

随着研发过程的深入,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接踵而至。2002年前后,刘处于最困难的时期。研究小组经历了四次测试失败,发动机起动问题仍未解决。他们被焦虑和压力折磨着。刘回忆说,几个月前才组装好的发动机在启动几秒钟后就爆炸了,有些部件被烧坏了,所以很难分析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当时,刘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啃掉启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硬骨头”!

试运行失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再开发,再测试……刘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充满希望。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困难的改进中不断取得突破。刘自豪地说:“我们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拥有80多项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从原材料、研究和制造到测试技术,所有这些都是本地化的。发动机上没有进口零件。”随着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发展,我国在材料开发、加工技术和设计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带动了50多种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我为火箭打造了一颗“心”

从前期开发到国家项目审批再到正式开发和交付,刘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苦”字。他说:“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高质量的发动机是我们这一代宇航员的梦想和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愿意以务实的方式忠诚地工作。我理解的航空精神是冷静下来,努力工作,也就是‘对工作负责,对国家忠诚’的10个字

编者:张嘉诚

标题:我为火箭打造了一颗“心”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