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0字,读完约7分钟

日前,在以“能力改变世界”为主题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普惠金融发展中各主体能力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各方就金融教育与能力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治理与能力建设、制度创新与产品服务、金融技术发展、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等问题进行了建设性讨论。

为什么“能力建设”是包容性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什么科目需要培养他们的能力?金融技术在普惠金融未来发展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所长贝多光。

记者: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改变世界的能力”。提出这个主题的背景是什么?

贝多光:2015年,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主题是“好金融、好社会”。当然,好的金融最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积极的能量,同时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普惠金融实际上是典型的“好金融”。2016年,我们开始讨论“好金融”的规划,同时国家也提出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随着普惠金融成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普惠金融的概念得到广泛推广。然而,在地方或行政层面,可能无法理解包容性金融的含义,因此存在一种现象,即“普遍”被理解为普遍贷款,“受益”被理解为低息贷款。在我看来,普惠金融实际上是一个载体,其本质是帮助客户“制造血液”,而不是“输血”。普惠金融以金融为载体增强权能,进而激发政府、企业或个人的潜能。普惠金融是一种市场行为,不是简单的补贴或慈善。各方都需要提高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将“改变世界的能力”作为2017年论坛主题的背景。我们认为,目前能力建设是必要和紧迫的。

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记者:能力建设的主体是什么?在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贝多光: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普惠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都有能力提高其需求。

首先,需求方是中、小、微和弱势群体。财务能力问题主要是指弱势群体缺乏财务教育、知识和素养。我们研究所做了大量的调查。例如,在我们走访的一个涉农贷款试点县,涉农贷款信贷覆盖面很广,但利用率只有17%。另一组数据显示,50%的弱势群体拒绝贷款是因为他们害怕金融,他们害怕债务和负担。近年来,金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他们的恐惧。因此,弱势群体的金融教育是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的基础,这是弱势群体在金融服务方面的能力建设问题。

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中小企业也有能力问题。中国有许多中小企业。据统计,我国有120多万中小企业和数千万微型企业,但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银行以公共储蓄为基础放贷,因此它们有责任确保资金安全。银行是否愿意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自身能力密切相关,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中小企业的能力也与促进普惠金融相关。

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服务供应商的能力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很高,特别是经过规范和标准化后,成本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实际风险也增加。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对这些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并为中小企业提出一个薄弱的风险识别机制和商业模式。在这方面,浙商银行是近年来的领先者。对于包容性金融供给,浙商银行被视为后来者,其成功源于系统化的运作和风险控制模式。

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治理结构是金融机构提供包容性金融服务的关键因素。例如,在中国的村镇银行,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发展普惠金融。资产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主发起行”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为了防范村镇银行的风险,提出并实施了“主发起行”的概念。主发起行往往不做普惠金融,但作为村镇银行的投资者和监管者,它对村镇银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导致村镇银行可能无法做普惠金融应该做的事情,成为主发起行的“分行”,这与偿债金融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第二,传统机构没有建立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方法。不同的客户层次应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模式。例如,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个人或中小企业的行为特征可以为客户背书信用信息。金融机构不仅有抵押品作为风险控制手段,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来应对普惠金融对象的不同风险暴露。

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金融创新对政府监管决策者来说也是一个新事物,政府监管应该与时俱进。监管应该改变两种极端的监管方式:在过去没有监管框架的情况下禁止创新,在创新混乱发生后停止“一刀切”。对于金融创新,我们需要对创新实践者提出“责任边界”的要求。在创新时,大型国际机构通常会以负责任的态度考虑产品对品牌的影响,但一些小型国内机构可能会有一种赌博心态,这种心态是追求利润,不考虑产品的后果。

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现在它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上面提到的所有参与者都有提高的能力。数字化带来好处和差距。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下防止信息泄露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给各方带来了新的挑战。能力建设导致各种问题,这也将是一个长期问题。我们希望所有与会者以更深入、更广泛和更冷静的方式看待这些问题。

记者: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弱势群体有一个更好的财务体验,即创造性和多样化的用户体验,让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形成所谓的财务素养。你认为能力建设的方法或工具是什么?

贝多光:目前中国的金融教育主要依靠金融机构,他们在销售金融产品的过程中会带一些金融知识。这种教育是片面的。在这方面,我国确实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乌干达是一个经济和金融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其金融教育的理念更加开放。乌干达政府将金融知识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育中,让青少年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金融知识。

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此外,管理者的财务能力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包容性金融的总体控制者。其中,地方行政人员在具体沟通和实施过程中容易偏离政策的初衷。最近,我们还在河南省兰考市举办了一个培训班,专门教授县、地两级财政机关等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所需的财务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对包容性金融的理解也有所提高。

记者:你对数字普惠金融有什么看法?第三方科技企业的参与会影响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初衷吗?

贝多光:总的来说我是乐观的。如今,主流观点认为,以尤努斯为代表的传统普惠金融已经失去了其优势,主要是因为其成本高、效率低,并利用“高接触”来赢得客户。尤努斯与格莱珉银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后者在40年内赢得了800万用户,但这家在线商业银行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赢得了1200万用户。当然,我们可以质疑网上商业银行的客户粘性,但现代社会不允许在同样长的时间内覆盖未被覆盖的客户。在这次论坛上,哈佛商学院教授朱棣文提到了金融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三大优势,即计算速度、传输速度和接收速度。虽然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可能不了解金融,但这些科技手段确实给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大大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成本,这是不可否认的。一般来说,传统机构参与科技创新,新机构寻求与传统机构合作,一些生产者转化为金融主体。然而,最终的赢家仍然无法做出判断,但也有新的趋势。现在蚂蚁金服已经成为中和农村信贷的最大股东,面向农村客户的大数据正在逐步建立。数字普惠在为中国农村最分散的客户服务时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在未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的服务主体之间将会有一种融合,两者将会扬长避短,共同找到一个良好的线上和线下商业模式。

标题:能力建设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6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