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20字,读完约9分钟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后,许多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明显变得乐观起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和花旗银行(Citibank)等10多家国际机构上调或多次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尽管中国的经济前景有望改善,但外资机构已经开始更多地唱响中国股市。
最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与S&P的轻率相比,更多的国际机构选择根据中国的经济表现给出合理的评价。今年9月,亚洲开发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再次上调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后,许多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明显变得乐观起来。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野村证券、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在内的10多家国际机构已经上调或多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尽管中国的经济前景有望改善,但外资机构已经开始更多地唱响中国股市。
当然,许多国际机构改变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并非偶然
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5%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贡献率。2017年上半年,稳步改善的趋势继续,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6.9%。
积极的趋势是不争的: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化,新的动能不断形成和扩大,产业正从老龄化供给向中高端转移,经济增长模式中的“服务+消费”进一步成熟,中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不断增加。
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气候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近十年来,季度gdp增长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深V趋势。2012年,中国经济开始适度下降,2016年,经济停止下降,改变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开始适度回升。经济更加健康,结构更加优化,新的动能不断增加。
从担心“硬着陆”
“看好中国”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 ~ 6.9%的区间。
事实上,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经济的“崩溃论”和“硬着陆”之类的言论时有所闻。2010年之前,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后,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年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12年和2013年的7.7%。中国经济告别了高速增长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唱响空中国经济的声音层出不穷。
自2010年以来,国际经济界和投资银行对中国经济未来两年的“硬着陆”进行了大量预测。以准确预测美国次贷危机而闻名的“末日博士”(Dr. Doom)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在2010年预测,“经济增速将低于8%,通胀率将连续一年高于5%,中国经济将“硬着陆”。时间很可能在2013年。”在此期间,索罗斯、兴业银行等。一直唱着“きだよ0”/中国经济。
2013年5月,许多国际投资银行,如标准普尔、美国银行美林、渣打、荷兰国际、摩根大通等。,都宣布他们将把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降低到8%以下。根据美国银行美林当月发布的调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为欧元区危机之外的第二大风险源。2014年,瑞银(UBS)和美国银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也发布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可能会硬着陆”。
他们的逻辑是:中国经济的引擎——投资和出口——一直运转不正常,出口一直在放缓。投资主要由信贷驱动,消费跟不上。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但如果它太严重,如飞行速度太低和飞机失速,它将从天上掉下来。
从2015年初到2016年初,预计中国经济将“硬着陆”。在此期间,一些重量级人物,包括金融大亨索罗斯和许多国际组织开始表达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甚至明显看到了空.2016年,金融巨头索罗斯多次演唱《空中国》。
然而,即使在对全球市场不乐观的2015年,中国经济也实现了6.9%的增长率,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法企及的。2016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了6.7%,这更有效地回应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质疑。
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复苏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关于“硬着陆”的讨论没有成功,国际机构的观点也发生了转变。2016年10月初,摩根士丹利将2016年和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测分别从6.4%和6.2%上调至6.7%和6.4%,瑞银也将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小幅上调至6.7%。
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6.7% ~ 6.9%的区间。
知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曾写道,中国第二季度6.9%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国际预期。富有弹性的中国经济再次打消了一些人的悲观看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悲观主义者一直以与他们自己相同的方式看待中国经济。预测者不得不将受危机重创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果强加给中国。这种做法过去是错误的,现在也是错误的。
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花旗银行(Citibank)、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世界银行(World Bank)、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和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等许多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给予了积极评价,并纷纷上调了增长预期。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连续三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最近一次上调将中国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
经合组织发布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彭博社援引一些经济指标称,“中国的经济势头越来越强”;高盛亚洲股票团队将中国股票评级上调至“增持”;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有一个更直截了当的标题——“我们为什么看好中国”。
债务风险通常是可控的
债务风险一直是国际机构唱“きだよ0/中国”的重要论据之一。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整体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全社会杠杆率持续上升。最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也是基于这一借口。
标准普尔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理由是信贷增长过快和债务负担过重,称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在举债支持公共投资,未来的债务偿还可能会使用政府资源。
早在2011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就表示,中国国家审计署可能低估了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敞口,低估的金额可能高达3.5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601988)(港股03988)系统的经济不良贷款可能达到贷款总额的8% ~ 12%。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地方融资平台确实暴露了地方政府债务大幅扩张的风险,但这种风险是可控且可化解的。
十八大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已经开始。截至2015年底,“三比一、一减一补”仍是对以往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延续和深化。自2016年以来,中国金融系统广泛开展了金融领域去杠杆化和风险防范的自查自纠,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2016年底,中国政府债务负债率为36.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2017年,中国政府的赤字率计划安排在3%,这符合欧盟标准。两项指标均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当债务危机发生时,希腊的债务余额为12%的赤字率和110%。
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明确提出“推进经济去杠杆化”和“把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表明了中国金融去杠杆化的决心,取得了一定成效。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整体杠杆率为257%,同比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下降。中国企业债务也改变了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底,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66.3%,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或持平。
同时,加强地方债务管理。2011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启动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项目。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5月21日,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偿还。2014年8月31日通过的新修订的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的权力。
地方政府的杠杆率也从上升变为下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数据,地方政府的杠杆率从2016年底的22.7%降至2017年第一季度的22.0%。
其他国际机构对中国国内债务风险的控制与S&P有不同看法。高盛集团此前发布报告称,随着上半年中国经济去杠杆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整体债务增速进一步放缓;同时,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经济稳定提高了企业收入,今年中国企业的债务违约率较2016年大幅下降。
瑞银认为,“S&P的调整并不代表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看法,相关评级调整远远落后于中国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瑞银此前也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减轻的时间窗口内,中国政府未来将继续推进金融业的去风险和去杠杆化进程。
房地产调控的效应显现
众所周知,房地产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不仅是中国人民和政府关心的话题,也是主要国际机构深切关注的对象。这也是之前唱“きだよ0/中国经济”的重要论点之一,主要包括担心未来房价大幅下跌导致银行坏账,或者担心房地产市场下跌导致宏观经济波动。
2011年4月,穆迪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据估计,中国一线城市和大多数二线城市的住房合同平均销售额将下降25% ~ 30%。2012年5月24日,穆迪发布报告称,由于短期债务水平高,现金余额低,自2011年12月以来,许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状况已经恶化。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2011年,中国商品房和住宅的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6.8%和5.7%。经过调控,房价趋于稳定,并呈下降趋势。经过几个月的低迷,交易量显示出回暖的迹象,开发商的资金流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有趣的是,尽管标准普尔和外国投资银行在唱中国房地产行业的“きだよ 0”,但外国资本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做得更多。根据商务部同期数据,2011年1月至6月,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同比增幅超过75.5%,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
随着2014年房地产指数放缓,主要国际机构转向“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但事实并不像主要机构预期的那样。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房地产的过度繁荣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存在着隐患和风险:房地产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耕地的破坏和占用;过度的财务杠杆。浪费资源分配;土地财政畸形。
然而,我国政府已尽一切可能防止房地产风险,并积极引导行业向健康的一面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购买限制和贷款限制。调控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销售逐渐降温、房价增速放缓的趋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主任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国际机构唱空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恶意心态,这种心态不仅嫉妒和憎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评级机构在评级时会不公平。二是测量标准和尺度不同。许多人喜欢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然而,事实上,在目前的国内房地产市场,城市化率和住房占地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指标仍然可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地方风险也可以消化。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外资机构唱空对房地产的声音逐渐减少。特别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房子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投机”,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了房地产泡沫,又防止了大起大落。
“目前的监管效果是积极的,地方需要加强管理和控制。总体而言,灰犀牛房地产不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住房背后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如住房分配和近期限购等政策。”严跃进指出。
去产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防止经济快速下滑,中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以扩大新产能,从而加剧产能过剩。中国长期依赖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模式导致的产能过剩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隐形炸弹”,也成为国际唱响“きだよ 0”的新目标。
2014年1月31日,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发布了《过度投资:中国的高风险;中等风险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大多数金砖国家,通过比较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然后对风险水平进行分类,中国是唯一属于高风险类别的国家。
这背后的逻辑很有道理:投资导向型增长带来了大量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这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出现大规模坏账。
当时,中国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汽车等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也包括造船、电解铝、煤炭、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以钢铁行业为例,2012年至2014年,中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利润率均低于1%,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2015年,整个钢铁行业损失更大。
2015年底,提出了供应方改革以降低生产能力,供应方改革被用来解决过剩和顽固的疾病。随着供方改革的不断推进,自2016年底以来,钢铁、电解铝、玻璃、水泥、造船等一些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已见底或回升。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也显示出稳定的迹象。
2016年,整个钢铁行业扭亏为盈,2017年,整个钢铁行业盈利丰厚,供求关系逐渐恢复平衡。2017年钢铁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开创了全行业效益大幅提升的久违局面。从净利润总额来看,28家上市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5亿元,比去年的37.14亿元增长近5倍。
通过供给侧改革,钢铁行业可以摆脱困境,同时银行的坏账风险可以消除,制度风险可以防范。通过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复苏,企业的杠杆作用逐渐降低。
中国经济中国际机构的产能过剩也发生了变化。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新兴市场和亚太地区资产配置团队负责人阿亚兹易卜拉欣(Ayaz ebrahim)去年表示,中国政府已开始削减煤炭和钢铁行业的产能,这是中国经济过去20年来最重要的变化。
标题:中国经济温和回升 国际机构转向看多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