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48字,读完约8分钟
作为中美两国元首北京会晤的经济成果之一,它也是中国金融业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要举措。中国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公司的比例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对于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的外国金融机构来说,他们似乎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家“老十”基金公司的前高管表示:“未来三年,中国金融市场最活跃的机构将是外资机构,它们忙于增资扩股、忙于设立公共基金、忙于设立财富管理机构!”
外资未来可控证券和基金公司
11月10日中午,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务院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美两国在金融业市场准入问题上已达成重要共识,中国将大幅放宽对金融业外资比例的限制。
其中,金融业最为关注的措施是:中国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中方将取消对单个持股比例不超过20%、总持股比例不超过25%的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限制,并执行境内外银行股权投资比例规则;此外,三年后,中方将放宽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设立经营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下一步,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同时,朱光耀指出,中方要求美方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义务,公平对待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推进CICC在美独立申请相关金融业务许可的进程,谨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双方将就中美经济合作的一年计划或中长期合作计划保持沟通。
回顾金融业的开放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外资对国内市场的热情从未减退。
2002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作出批复,同意蔡襄证券与法国CLSA共同设立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蔡襄证券持有67%的股份,CLSA持有33%的股份。由双方共同组建的华欧证券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家合资券商。经过多年的发展,瑞银证券、中德证券、东方花旗集团、易创摩根等众多合资券商相继出现。
2002年12月,中国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拉开了国内基金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此后,大量合资基金公司相继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合资基金成为新基金公司的主流,一度占据了公共基金行业的半壁江山。
2005年1月1日生效的cepa协议为外资进入国内期货市场开辟了一条渠道。协议允许在香港证监会和澳门金融管理局注册并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外资中介机构在内地设立合资期货经纪公司,但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资本金要求与内资企业相同。
cepa协议实施后,ABN Amro首次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并于2005年9月获准成立合资期货公司。此后,合资公司进入筹备阶段。然而,在银河期货公司成立几天后,它就面临着外国股东的变化。2006年5月25日,瑞银集团宣布将以3.86亿美元收购ABN Amro的全球期货交易业务。
目前,中国只有三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银河期货、中信辛集期货和摩根大通期货。
事实上,如果我们考虑到香港资本的因素,放宽基金公司的投资已经开始。2016年6月16日,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恒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别占70%和30%的股份。
“未来三年,中国金融市场最活跃的机构将是外资机构,它们忙于增加资本和扩大股份,忙于设立公共基金,以及忙于设立财富管理机构!”为了进一步开放外资持股,一家“老十”基金公司的前高管这样评论道。
合资困境
强大的海外金融机构一度受到中国人的尊敬。然而,并不是所有这些高个子金融机构在中国都一帆风顺。
"由于国情不同,有时外方有些水土不服."一家合资保险公司的前投资总监告诉《泰晤士报》记者,在合资保险公司任职期间,由于流动性不足,他无法参与创新,甚至无法触及贵州茅台(600519)等目标。他认为,在各种非理性条件下,投资业绩自然会受到影响。
合资公司中的许多问题源于双方对控制权的追求。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中外股东产生各种争夺公司控制权的纠纷,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营,相当一部分合资基金公司深受其害。
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正在大步前进;另一方面,合资金融机构步履蹒跚。即使是中国市场的早期参与者也可能无法分得一杯羹。
第一家合资经纪公司注定失败,外国CLSA最终退出。2014年,由于横向竞争,被中信证券(600030)收购的CLSA在中国上市并转让合资经纪许可证,收购方为中资民营企业,CLSA退出中国大陆市场。此外,摩根大通和第一风险投资(002797,诊断部门)也和平分手,第一风险投资摩根也完成了更名。
从几家合资券商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就经营收入和市场份额而言,整体排名仍然落后。
巧合的是,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局基金(China Merchants Fund)以外国投资者退出而告终。2012年,招商银行(600036,咨询股)和招商证券(600999,咨询股)共同投资并接管荷兰国际集团持有的招商基金33.3%的股权,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成为一家纯粹的本土公司。
荷兰国际集团以外汇现金投资6993万元人民币,占招商基金33.3%的股权。截至退出时,这些股权转让的价格为9800万欧元。不计历年股息,仅股权交易回报,荷兰投资招商基金的股权投资收益为10.57倍。
虽然其他外国资本没有这么幸运,但kbc的故事却相当悲惨。2006年11月,金源连笔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其中kbc持有49%的股份,出资7350万元。2012年,kbc从金源连笔撤出,投资了五年,最后带着一顶破帽子离开,损失了3300万元。这家基金公司最终变成了一家纯粹的国内公司。
“许多合资企业将中国不尽人意的发展归因于中国的政策问题,但事实上,中国证监会给外国投资发放政策红利。”一位行业老手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有一个有趣的细节。2006年5月8日,中资公司中国邮政创业基金成立;2010年9月28日,中资企业浙商基金成立。在这四年期间,中国证监会暂停了中资基金公司的牌照发放,只发放了合资基金公司的牌照。
根据这位资深人士的分析,当时监管当局对外资寄予厚望,希望引进海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成熟经验,特别是外资投资理念和合规风险控制体系来重塑行业。
一家银行基金公司的前董事长告诉《泰晤士报》记者,合资成立之初,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由中方和外方派驻,外方也积极参与合资基金公司的运作。然而,一些国外的想法和方法逐渐被证明是不可接受的,合资公司的渠道完全依赖中方,外资也逐渐开始淡出。
“对于那些嫁给实力强大的中资机构的外国投资者来说,这简直是免费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泰晤士周刊》记者,尤其是银行基金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源禀赋,它们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令人震惊。当然,这些公司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中间股东。
“国内资产管理行业颇具中国特色。以这两年的发展为例,有许多机构业务,与基于个人投资者的美国共同基金有很大不同。”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外国投资者从未放弃对控制权的渴望。
以美国共同基金巨头先锋基金为例。其首席执行官比尔麦克纳布表达了他对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乐观态度。他还指出,根据先锋基金本身的风格,可能很难成立合资公司,所以在内地以独资形式开展业务更可取。
标题:金融业准入将大幅放宽 合资困境待解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