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4字,读完约4分钟

1935年11月1日上午9点半,在南京市湖南路,警戒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内突然响起了3声枪声,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汪精卫倒下。 刺客是以晨光通讯社记者的名义入场的徐州铜山籍志士孙凤鸣,在暗杀后也被枪击被捕,次日死亡。
徐州市铜山区档案馆保留了各种相关历史资料。 其中有孙凤鸣的子孙、当时刺汪事件的组织者和唯一的幸存者华克之关于此事件的书信往来。 许多信透露了当时的刺汪隐情。

【要闻】还原1935年汪精卫遇刺全程:凶手开三枪全命中

汪兆铭的孙子

现在住在徐州铜山

徐州市铜山区的档案馆里有美国制造的51型派克钢笔和厚厚的信。

这支金笔是当时刺杀汪精卫的志士孙凤鸣,是担任晨光通讯社记者时贴身的,也是唯一的遗物。 在进入档案馆之前,属于这座铜山区黄集镇小合子村的村民孙大林是祖父暗杀汪精卫的孙凤鸣。 孙大林现在六十多岁了,他对记者说这支笔是华克之交给自己的。 华克之是当时晨光通讯社的创始人,刺杀汪件领导人,暗杀汪精卫组织唯一的幸存者。 其实这支笔是孙凤鸣进入通讯社时华克之送给孙凤鸣的,孙凤鸣又在暗杀汪精卫那天的临行前把这支笔交给了华克之。

【要闻】还原1935年汪精卫遇刺全程:凶手开三枪全命中

那许多珍贵的信件是孙凤鸣去世后孙大林和刺汪幸存者华克之的书信往来。 这些书信恢复了“不往返壮士”的悲壮史实。

扬子晚报记者在铜山区档案馆的很多资料中看到了刺汪当天的情报报道。 当时国民党第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仪式结束后,大家在第一会议室门口拍摄,那时发生了刺杀。 孙凤鸣作为晨光通讯社的记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在拍摄过程中人员拥挤秩序混乱的时候,他向汪精卫开枪。 由于很多媒体在现场,《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中央社》等各媒体记者作为目击者被详细报道。 这些报道表明汪精卫三枪全中。 其中,左臂一枪,左脸颊一枪,背脊骨一枪,汪精卫在尖叫中大声倒下,现场大乱。 中委员会张继拥抱孙凤鸣,张学良踢下他手中的枪,汪精卫的卫兵反击,孙凤鸣当场中枪被捕获。

【要闻】还原1935年汪精卫遇刺全程:凶手开三枪全命中

根据历史资料,汪精卫在9年后的1944年,孙凤鸣因脊椎骨上留下的子弹中毒,死于日本名古屋。

汪件全景出现

暗杀前后进行了三次

孙大林表示,在刺杀行动之前,结婚后没有孩子的孙凤鸣让哥哥来收养的儿子(孙大林的父亲)到香港避难。

在华克的信中,他对孙凤鸣的子孙说,你祖父下定决心暗杀汪精卫。 他被击倒后,士兵只能从他那里找到一枚六角毫米洋和一枚自杀用的鸦片烟炮。 服用后看起来多了,证明他早就有求死的决心了。

孙大林也在信中和华克之经常交流。 在1987年的信中,华克之和孙大林谈了这次行动的计划。 他们的暗杀目标是国民党的政要,前后共三次。

第一届是1934年12月,国民党第四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当时孙凤鸣第一次持枪采访,但由于人群拥挤,政要匆忙退场,没有得到刺。

第二次是在1935年春天,国民党在江西庐山主办了士官训练团,在华克面前进行了搜查,但由于警戒太严,放弃了行动。

第三次是孙凤鸣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刺杀汪精卫。 华克之在信中说孙凤鸣刺杀汪精卫是经过多次研究后决定的。

人选

为什么孙凤鸣实行暗杀?

那么,这次刺杀行动为什么是孙凤鸣插手的? 在孙大林和华克之的信中,在华克之和研究当地刺杀历史的研究者董尧的交流中,扬子晚报记者阐明了其语境。

孙凤鸣原名孙凤海,1905年出生。 因为家境贫寒,他只上了几个月的冬学(抗战时期的大众教育机构),16岁就谋生,投身于国民革命军。 在19路军中,他从士兵晋升为班长、小队长和代理中队长。 华克之在信中说,其间孙凤鸣练习了很好的射击法,“百步穿杨”。 在军队中听说过国民党的对外抗日,由于集中在内部发动战争,孙凤鸣和几个热血青年决心把矛头对准国民党的政要。

【要闻】还原1935年汪精卫遇刺全程:凶手开三枪全命中

担任铜山县政协文史辩主任的董尧就暗杀事件与华克之进行过多方面的交流。 他告诉记者,华克之、孙凤鸣、贺坂光、张维等人经常在租房(他们自称危楼)谈论时事交流思想。

孙凤鸣意志坚定,要多次拿利刃给荆轲充电。 他表示卓越的射击对刺客最重要,说服别人。 最后,考虑到孙凤鸣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勇气相对突出,进行了决策。

标题:【要闻】还原1935年汪精卫遇刺全程:凶手开三枪全命中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