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3字,读完约8分钟
5月22日,日本汽车综合报道称,起初,2000年海马年销量3000多辆,但2002年近3万辆,海南马自达产品销量近10倍,为两年多,2005年海马年销量突破7.8万辆。
对海马来说,从规模和产销绝对数量上看没有特点,但没有阻碍海马快速发展的脚步,面对国内新生力量的扩大和国外汽车巨头“入侵”的局面,海南马自达积极防御、积极出击,全面加强自身攻势。 福美来、普瑞玛继续广受欢迎,享有良好的声誉,连续几年增长幅度超过市场平均增长率,越来越成为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
但是,进入2006年的海马销售情况很无聊,光靠福美来和普力马并不是比较新的两种车型,与其他企业品牌各路新老车型竞争有点势头。 特别是,日本马自达向一汽轿车和长安集团注入了该公司的马自达6和马自达3,但海马只有普瑞玛和福美两种,是多年生产的旧车型,月平均销量能维持在5000辆以上,但竞争力不断下降。
现在一汽和海马多年的宿怨能消除吗? 马自达企业品牌不支持的“海马”能走多远? 海马能否走出自主的企业品牌之路
大热的海南马自达福美来年内改变上海马汽车标志继续生产,该消息近日被业界多家媒体转载。 一汽马自达的内部员工也证实,马自达企业品牌正在与海马汽车剥离,今后,所有马自达企业品牌产品的销售都必须归属一汽互联网。 对此,海上马车的相关人士也表示,海上马车正在与马自达中国协商,马自达企业品牌是否会留在海上马车上,预计5月份会有结果。 马自达企业品牌对豪门的怨恨再次爆发。
海马的“独立运动”
海马与一汽、马自达关系极深,1992年,日本马自达与当时的海南汽车制造商合作成立海南马自达1997年,海南汽车厂又合并为一汽集团,从此,海马、一汽、马自达陷入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一汽集团与马自达的合作可以说是“无心插柳”之举,马自达企业品牌后来偏重一汽而弃海马,海马与一汽的恩怨与马自达有很大的联系,但真正以双方为恶之源,是源于海马的“独立运动”。 海马独立是因为1997年一汽合并海南汽车厂时的行政干预不到位。
1997年11月,一汽集团和海南省政府经协商签订《合并海南汽车制造厂成立一汽海南汽车有限企业协议书》。 根据协议,双方通过无偿筹集国有资产的方法实现了资产重组,成立了一汽海南马自达有限企业,其中一汽国有资本占51%,海南汽车国有资本占49%。 新企业由一汽所有,作为一汽在华南的重要生产基地被纳入一汽统一计划。
通过政府的撮合,海马在一汽获得了生产许可,但该合并是通过国有资产无偿采购的方法完成的,海马方面对此一直有微妙的措辞。 事实上,一汽也并未完全控制海南汽车制造商。 海南汽车制造商自成立以来,受地方政府的保护,独立经营意识非常强,而且当时的海南汽车制造商拥有领域一流的美国福特汽车菲律宾企业提供的全套冲压厂和组装厂设备,设计生产能力为整车5万辆,与安徽奇瑞和上汽的合作相似, 海马与一汽合作的目的是为产品提供“户口”,处理当时海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未列入国家汽车目录。
这种带有政府色彩的合作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弊端凸现,也传来了关于一汽海南汽车有限企业的各种不和谐的呼声。 特别是随着一汽大众价格体系的调整和海马产销量的扩大,一汽与海马在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不可避免。 业内人士表示,海马极力避开一汽,但随着海马利润的提高,与一汽的平衡无非两种,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兼并重组,如风神汽车,成为一汽在华南的生产基地,另一种是独立的。
事实上,提出异议的海马曾一度想通过借壳上市来达到独立的目的,但一汽方面当然不希望海马独立。 对于有官营色彩的海马,一汽实质上没有从海马的项目中获益太多,这激怒了一汽。 之后,一汽试图收拾整个海南马自达,但被海南省政府和海口市拒绝,最终双方关系紧张。
梦断马6
2003年,海马销量达到5.5万辆,从2001年的1.2万辆到5.5万辆,海马只花了3年。 迅速成长的海马让一汽感到了威胁,也开始关注海马。 有评论认为,由于政府主导带来的松散组合先天不足,加之海马财政大气粗糙,完全可以立足于国内轿车市场,这些因素导致海马最终进行“独立运动”。
海马的如意算盘打了,但真的不如意。 2003年初,为了牵制海马,一汽经过周旋,向长春上市了属于海马的m6车型。 “m6移位长春”让海马感到压力。 今年3月底,长安福特和一汽马自达又瓜分了新马自达3。 马自达把新马自达3的生产放在重庆长安福特,销售停留在一汽马自达销售企业。 对渴望新车种的海马来说,这无疑是另一根棍子。
失去m6,是海马为了“特立独行”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 福美来和普力马一直卖得很好,但光靠两种车还不足以支撑海马车的霸业。 更重要的是,随着一汽和海马的“离心力”越来越大,马自达和海马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和一汽“修好和好”。 对马自达来说,有自己的算盘。 “马自达企业多年来一直主张一汽与海南汽车集团一体化,但两者之间复杂复杂的资产关系一直不明确,不令人满意,因此整合海南汽车集团是与一汽合资的前提。 ”。 马自达汽车中国事务所的负责人这样说道。
这意味着,如果独断独行,海马面临的后果是致命的,海马脱离一汽后,马自达很可能会权衡一汽和海马的实力,切断海马引进新产品的源头,因此不会太久,产品老化将失去海马的市场。 三方各自认为,其中掌握生杀大权的是马自达,结果海马只能归一汽,别无选择。
2004年2月,经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企业、海南汽车集团有限企业协商,一汽海马汽车有限企业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海口举行。 新组建的一汽海马注册资本为12亿元,股权比例与今年2月底一汽与海南汽车有限企业、海南省人民政府签订的框架协议一致,一汽、海汽集团分别占股49%、海南省政府占股2%。
7月,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一汽表示,一汽海马有限企业成立后将纳入一汽集团的快速发展计划。 一汽的自主资源、研发资源、采购资源、人力资源全部向新企业开放,新企业将建设一汽在海南的坚实的汽车产业战术基地。 该协定的签订打破了海马“独立”的想法,结束了海马和一汽之间多年的恩怨。
自主企业品牌是救命稻草吗?
2004年7月,海马增产增容三期工程竣工,第二工厂正式投产,总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辆。 但是,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按照海马目前的销量,15万辆的产能可能会闲置。 加之马自达如果不将新型车投入海马,海马也将面临车型老化的危机。 现实中,一汽海马除了福美来和普力马外,获得马自达新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海马唯一的希望就是开发自主企业品牌。 海南汽车集团董事长景柱也表示,新企业除继续加强与马自达的合作外,还将充分利用一汽集团的经济实力和领域管理经验,努力开发自主企业品牌。
一直以来,以“自主企业品牌”为基点,“能否走自己的路”成为海马的现实命题。 但对海马来说,一方面汽车产业高歌猛进,另一方面海马对公司的快速发展计划和战术决定了话语权的丧失和自主能力的薄弱。 这是一个悖论。很明显,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轿车与海马相比属于直属血缘关系,除了其多年的积累外,在生产能力、资金、政策上还具有海马无法比拟的特点。 再加上一汽青岛基地的建设,无论青岛是否成为一汽和马自达的合资基地,马自达接近一汽都是不争的事实。
满腹牢骚的海马真的臣服于怨恨多年的一汽吗? 如果不是单方面的希望,海马有实力打造自主企业品牌吗? 建立自主企业品牌后,有多少班次空之间? 这些是海马需要考虑的问题。
标题:“一汽与"海马"的恩恩怨怨”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qc/2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