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42字,读完约8分钟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第三阶段)报告》的调查数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目前我国优质农产品的重要供给力量,也是采用和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主力军。总体而言,实施“三产”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例不高,认证水平相对较低,绿色生态可持续生产模式不容乐观,化肥、农药和农膜投资仍然过高。这些结果表明,我国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面临巨大挑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新农业企业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最终获得了5,191个有效样本,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1,222个,家庭农场样本1,343个,大种养户样本201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样本609个。本次调查覆盖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研究的不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三产”认证促进供应方改革

根据调查数据,2015年,有688个新的农业经营实体被认证为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占总样本的17.41%。总的来说,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和经营优质农产品的比例并不太高,但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的“三产”销售额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在接受调查的新农业经营实体中,经认证的农产品平均销售额为137,900元。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2015年)统计,中国拥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农户和家庭农场总数为473.94万个,可用于计算新兴阶段中国新增农业经营主体销售的“三产”认证农产品总量。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00亿元可以推断,目前中国新农业经营主体销售的“三产”认证农产品的销售总额约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6.10%。由此可见,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实施“三产”认证的概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按地理位置划分样本区域后,发现西部地区新农业经营实体的最高认证概率为24.43%,分别比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6.77和7.87个百分点。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的现实背景,国家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西部地区最高的认证概率可能是多年政策促进效应的体现。就单个主体的认证概率而言,西部地区的认证概率也最高。在不同地区中,实施“三产”认证的概率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规模农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从纵向看,“三产”认证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2013年“三产”认证农产品平均销售额为1336万元,2014年平均销售额为1641万元,同比增长22.85%,2015年平均销售额为1574万元,同比下降4.25%,但同比增长17.81%。

质量改进还处于初级阶段

调查显示,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例为13.30%;实施绿色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例为9.17%;实施有机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最少,仅占样本的5.55%,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质量的改善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引导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生产优质农产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一般来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三产”认证受人力资本水平、社会资本水平、信息条件、经营规模、区域因素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的影响。具体而言,新农业经营实体负责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帮助较大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人数越多,当前信息满意度越高,总资产越大,新农业经营实体实施认证的可能性越大。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和东部地区新农业经营实体的认证概率较低;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家庭农场和大农户的认证概率较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数据显示,“三产”认证提高了新农业经营实体的盈利能力。

横向比较,2015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平均利润为130.81万元,是未获得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3.21倍。纵向而言,实施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促进了新农业经营实体的盈利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获得“三产”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均利润增量为30.39万元,是未获得“三产”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润增量的3.11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绿色生产仍在提高/0/室

在调查的大型种养户和家庭农场中,每亩化肥和农药投入增加,而每亩农膜投入略有下降。2014年至2015年,家庭农场每亩化肥平均投入增加5.40%,达到16.8元,每亩农药平均投入增加5.95%,达到6.67元,每亩农膜平均投入减少5.26%,达到1.43元;每亩农膜、化肥、农药平均投入分别增长2.41%至7.58元、3.67%至4.23元和3.14%至0.53元。同期,化肥和农药每亩投入分别增长了10.73元和3.42%,5.02元和4.39%,而农膜每亩投入和支出分别下降了0.54元和2.6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在田间管理方面,总的来说,三种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在每亩化肥上投资最多,其次是农用薄膜,最后是农药。不同的商业实体对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有着略微不同的重视。其中,合作社平均每亩化肥投入为1203.41元,是农药投入的2.65倍,是农膜投入的2.08倍;对于家庭农场,每亩农膜的投入最高,其次是农药和化肥;对大农户来说,每亩化肥投入最高,其次是农药,最后是农膜。就地区而言,无论是化肥亩投入、农药亩投入还是农膜亩投入,中部地区投入最多,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投入最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龙头企业在降低能耗方面潜力巨大

与上年相比,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单位能耗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波动,降幅仅为31.94%,增幅为20.97%,增幅为47.09%。跟踪单位产量消耗的原材料的变化趋势,情况是一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材料消耗保持稳定,占45.69%。单位产量能耗消耗的原材料只有27.48%下降,而26.84%上升。

农副食品加工业一直是中国的支柱产业。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8万亿元,能源消耗达到创纪录的2795.37万吨标准煤。农业节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必然选择。龙头企业作为新农业管理中最具优势的主体,在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样本显示,只有约30%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下降趋势,而大多数龙头企业单位能耗保持不变,甚至一些龙头企业单位能耗出现上升。可见,龙头企业节能投入不足,新能源应用不够广泛,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生态技术已经得到应用

据调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919家,占有效样本的35%。调查结果显示,每个新农业经营实体的平均节水灌溉面积约占其总经营面积的28%。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节水灌溉面积为2901.9万公顷,即43528.5万亩。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耕地总量为1.350573亿公顷(203.6万亩)。由此可以计算出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21%。新农业经营主体的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比中国农民高7个百分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此外,大多数新的农业经营实体都实施了废物综合利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大农户中,55.97%实施了废物综合利用。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比例呈上升趋势(36.64%),下降趋势(仅为10.76%)。总的来说,大多数新的农业经营实体已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有机废物的合理利用。

大多数新的农业经营实体采用环境保护方法来处理污染物。78.16%的畜牧专业合作社将在第三次结算后排放牲畜粪便,或加工利用,60%的渔业专业合作社将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处理污染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所、农业新经济学科研究组)

(主编:王

标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三期)报告发布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