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8字,读完约3分钟

自2016年沪深交易所探索建立“以会员为中心”的交易行为监管模式以来,交易所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一线监管,事件监管明显加强,市场混乱得到有效遏制。对此,投资者最深的感受是,沪深两市的询盘函和关注函如雪片般飞舞,这也形成了市场的独特景观。

刘在过去一年中多次提到对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事实上,对交易所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然而,在8月份举行的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国际研讨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刘表示:“坦白地说,过去我们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职能还不够。2015年股市的异常波动充分暴露了这一点。我们意识到,交易所绝不是一个纯粹的交易平台,而是一个强大的监管机构。显然,一个强有力的监管者不能只让询证函和关注函成为主要的监管手段。

频发问询函不如采取刚性监管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8月,深交所向上市公司及关联方发出监管询证函2430多封,发出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内容涉及上市公司并购、对外投资、规范运作、权益变动等。,其中异常交易和关联交易尤为引人关注。

在8个月中,有2400多封询问信或关切信,平均每月300封,每天10封。这些数据表明,作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日常监管中,在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的过程中,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然而,平均每天10封咨询信或关注信也表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监管要求之间仍有很大差距。此外,问询函和关注函满天飞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

频发问询函不如采取刚性监管措施

事实上,沪深两市发行的询价信或关注信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关于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已经有相关规定。例如,第二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披露信息。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证券及其衍生产品并在境外市场上市的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当同时在境内市场披露。可以说,这一规定已经非常全面,但是当一些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时,迟报、谎报和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频发问询函不如采取刚性监管措施

在深交所发出的2400多封询价信背后,深交所加大了询价力度,主要体现在并购重组、主动出击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质疑审核、关注热点话题炒作等方面。笔者认为,并非每一封由沪深交易所发出的询价信都是“必要的”。当然,前提是上市公司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义务,披露“应当披露而不披露的信息”。然而,在频繁的询盘函和关注函背后,上市公司“挤牙膏”函的弊端凸显出来,这当然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规定。

频发问询函不如采取刚性监管措施

笔者认为,询盘函和监管函满天飞的现象不是正常市场所特有的正常现象,而是根源在于我们的监管。事实上,即使是询证函或关注函也无法挤出上市公司应该披露但不应该披露的所有信息,邱慧科技就是最好的证明。为防止频繁出现的问询函和关注函成为“景观”,有必要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

标题:频发问询函不如采取刚性监管措施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