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0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工厂投资和海外并购,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许多民营企业也遭遇了“成长之痛”。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外交部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发布了《私营企业海外投资和管理行为守则》。《守则》指出,应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同时还明确了法律合规、风险防范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此时,私营企业有了海外投资的行动指南。

民企出海更加积极活跃 境外投资有了“紧箍咒”

民营企业更加积极地走出国门

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民营企业都占据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半壁江山,呈现出更加活跃的趋势。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企业在M&A的海外交易有572笔,其中359笔为民营企业,占63%。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为推动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国与东道国互利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言人孟伟评论道。

新颁布的《规范》也肯定了民营企业的“走出去”,指出“国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国有企业“走出去”一视同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规范》旨在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和经营活动,防范境外投资和经营风险,促进“走出去”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通过指导和监督“走出去”服务保障和信用体系建设,发挥“规范”的作用。

中国工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港股00001魏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趋势来看,民营企业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准则》的颁布不仅体现了国家的重视,也是现阶段企业进一步对外投资的需要。

遵守法律法规成为投资的底线

“不得利用虚假境外投资非法获取外汇、转移资产、洗钱”、“坚决抵制商业贿赂”、“尊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不得从事虚假广告、商业欺诈等活动。”,“根据东道国(地区)的法律纳税”...《准则》明确规定了完善管理体系、依法诚信经营、加强海外风险防控等诸多细节。

该守则是针对实际问题的。“有些企业不履行国内和国际审计程序,违反规定在海外进行投资活动;一些企业盲目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一些企业不顾成本,恶性竞争,承接海外项目;有些企业忽视质量和安全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NDRC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释。

遵守法律法规应该是企业海外投资的底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林瑞琪最近表示,未来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不确定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商业环境,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最可靠办法就是遵守法律。

在何看来,更多的中国企业应该牢固树立这种意识。他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是机制灵活、决策快速,但也可能带来跟风投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风险调查不够、违规操作等弊端。企业是外商投资的主体,政府不会干预企业经营。然而,企业也有必要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并按照规则行事。

阐明当地资源和环境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守则》还明确指出,企业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重视资源和环境保护。包括积极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热心公益事业,推行清洁生产。

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与当地人民的互动也影响着中国企业的整体声誉。以就业为例,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6年,海外中资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税款总额接近300亿美元,全年雇佣外籍员工130.3万人,比去年年底增加11.8万人。这转化为当地人对中国企业的赞誉。

根据中国外文局等机构最近发布的《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东盟地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可中国企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新的就业机会和资本投资。然而,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融合,比如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魏震认为,中国企业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成长壮大,但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放在显微镜下”,每一个企业都代表着中国企业的形象。因此,今天的“走出去”应该更加注重行为规范,考虑当地人的感受,这对所有中国企业都是有益的。

标题:民企出海更加积极活跃 境外投资有了“紧箍咒”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