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11字,读完约6分钟
“我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尾。”
昨天(1月10日),在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12月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后,我相信很多机构都会有这种感觉。数据显示,2016年12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5.5%,而市场预期中值约为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自2011年9月以来也达到了新高。
尽管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迅速上涨,但昨天公布的全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增幅显示出下降趋势。2016年12月,cpi同比增长2.1%,较上月略微下降0.2个百分点。
面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的差异,一些分析师指出,当前上游价格上涨是供给相对需求收缩的逻辑。在需求相对稳定或疲软的背景下,一些中下游行业的议价能力不强,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升很难迅速传导到消费者手中,因此从生产者价格指数到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导不是很顺畅。预计未来几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将继续上升,但由于基数逐渐增加等因素,生产者价格指数不太可能升至新高。
至于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专家指出,目前的货币中性基调主要侧重于防范风险和调整结构。尽管最近有人呼吁加息,但金融去杠杆化将客观上收紧货币环境,没有必要采取加息等额外的货币紧缩措施。
专家:未来生产者价格指数将持续上升
2016年12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5%,远高于市场预期。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中国区高级经济学家Color对《国家商报》表示:“2016年12月的ppi增幅是2011年9月以来最大的。”市场预测的总体趋势与实际数据一致,但实际涨幅超出预期。然而,2016年12月,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6%,与11月相比仅相差0.1个百分点。这表明2015年同期的低基数是导致2016年12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大幅上升的主要因素。”
记者注意到,自2016年以来,ppi已进入上升通道。从1月到8月,降幅逐月缩小,9月份同比增长0.1%,结束了54个月的持续下降。从2016年全年看,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4%,比2015年下降3.8个百分点。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升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在国内供应方调整的背景下,钢铁和煤炭等原材料的供应已经收缩,但需求正在回升。企业也需要在年底补充库存。供求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价格的上涨。”颜色分析表明。
华泰证券(601688,BUY)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行业价格指数走势影响相应行业利润增长率,ppi反弹意味着行业盈利能力将继续提高。”
就行业而言,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原材料或产业链的上游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12月,黑色金属冶炼和轧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轧制加工以及石油加工行业的总价格同比影响生产者价格指数约4.2个百分点,约占总涨幅的76%。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2月,ppi同比增长,矿业价格上涨21.1%,原材料行业价格上涨9.8%,加工行业价格上涨5.1%。那么,上游企业的提价在带来利润提高的同时,是否也会导致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从而使下游企业的利润减少0/?
对此,Color认为,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涨幅高于下游产品,但下游产品的需求也在提高,因此预计下游企业的利润率可能会下降,但总利润会增加。
关于ppi的未来走势,Color告诉记者,“预计未来几个月ppi将继续上涨,但由于基数逐渐增加,且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也已回调,未来ppi涨幅不太可能超过5.5%。不大,估计增长率将保持在4%至5%之间。”
经纪人:货币基调不应该调整
尽管生产者价格指数大幅上升,但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却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12月,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1%。从同比来看,12月份的cpi增幅较11月份略微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在这方面,国家统计局解释说,2016年12月,由于全国平均气温较高,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的价格涨幅低于同期历史平均水平。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比上个月低1.6个百分点。其中,新鲜蔬菜价格涨幅从上月的15.8%降至2.6%,对cpi的影响下降了0.30个百分点,这是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角度来看,2016年12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2%,这影响了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整体水平上升约5.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对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的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服装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1.3%,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0.8%。
根据工业证券(601377,BUY)的研究报告,生产者价格指数中生活资料的价格涨幅远低于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反映出生产者价格指数向下传导缓慢。在过去的几轮周期中,宏观经济背景是总需求的扩大,因此从消费端到上游的价格传导速度很快,表现为ppi和cpi同时上升。然而,当前上游价格上涨的逻辑是供给相对需求的收缩。在需求相对稳定或疲软的背景下,一些中下游行业的议价能力不强,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升很难迅速传导到消费者手中,因此生产者价格指数向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导不是很顺畅。
面对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cpi和ppi的差异,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胡月晓认为,价格变化主要是由资源价格变化引起的,而不是需求变化。因此,以风险防范和结构调整为重点的货币中性基调不应改变。
摩根士丹利华信证券(Morgan Stanley Huaxin Securities)研究部主管张军对《国家商报》表示:“2016年,cpi和ppi的年增幅分别定在2.0%和1.3%,这并不构成去年年初市场担心的滞胀。”2017年,全球通胀水平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市场似乎对中国今年(2017年)的通胀问题感到担忧,甚至认为央行未来可能会加息。”
对此,张军指出,中国人民银行的“中性”货币政策取向更多的是为了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和降低金融风险。金融去杠杆化将客观上收紧货币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上升。因此,央行不需要采取额外的货币紧缩措施,如提高利率。
标题:上月PPI同比大涨5.5% 创逾5年新高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