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49字,读完约7分钟
最近,几个地区正在积极挤压他们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是2016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减少29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额的40%;接下来是天津滨海新区,它直接挤出了2016年1万亿元gdp的1/3,并将其调整为6654亿元。
除了讨论谁将是下一个“暴露家丑”的人之外,人们显然更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地区要主动将水挤入gdp?
恐怕国内生产总值的注入不仅限于这两个地区。2017年12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4个省的10个市、县(区)的虚增财政收入达到15.49亿元;如果你用心把过去几年各省市的gdp数据加起来,总和和总增长率超过了全国gdp的最终数据,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积极挤水的“先锋”是辽宁。在2017年辽宁省两会上,省长陈秋发非常坦率地揭露了辽宁统计数据造假的伤疤:“我们压了水,压得脸很难看。自2016年以来,我们在2015年整合了财务数据,并努力整合其他经济数据。”
同年3月,在两会期间的小组会议上,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希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过去全省造假的恶劣氛围:有一个镇每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最后,据报道超过2900万元;在一个城市里,只有281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但据报道超过1600家。
一些专家估计,辽宁一些县和地区在过去的经济数据中至少有20%~30%的水分。用辽宁一位官员对媒体的话说,“欢迎你说,就经济数据而言,前一个挖了一个大坑,欠了巨额债务。辽宁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爬在坑底。”
如果我们横向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方面的统计数据造假已经反映在中央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的反馈意见中了。
2017年6月,中央第二检查组在对内蒙古和吉林进行反馈时,已经指出“一些地方经济数据存在欺诈行为”;2014年7月和2016年5月,检查组向辽宁反馈了两次情况,均指出“辽宁省存在一段时间的经济数据造假现象”。
换句话说,中央政府已经掌握了地方统计数据的造假。2017年底,就在天津滨海新区挤水之前,《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为《挤水的关键是“愿意”,其中说:“注入水,假高,甚至假经济数据,从面上看,地区gdp有所上升,排名第一;在理子看来,人民的口袋并没有真正膨胀,人民的福祉也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也可能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高概率风险。"
这篇文章非常透彻。膨胀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让官员们看起来很好,但事实上并没有付诸行动,相反,它增加了未来增长的负担,甚至掩盖了风险。
那么,为什么在当地会有“伪造数据”的冲动呢?统计欺诈是一个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风险小于利润,那么根据经济理性人的推论,欺诈就变成了“可以做的生意”。
欺诈有什么好处?显然,这主要是政治成就的动力。从理论上讲,经济统计应该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对外参考和评价的标准;然而,在一段时间内,“gdp唯一英雄”的评估机制给了地方官员追求数据的动机。这就是嘲笑“数字来自官员,官员来自数字”的意义所在。
有了动力,外部约束环境是什么?不幸的是,目前它还不完善。
以地方干预统计为例,目前很难彻底解决其根源。《半月谈》做了一个调查报告,发现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好看的数据,利用职权干预统计工作,包括“发布”指标、“胁迫纵容企业配合造假”等。
然而,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很无奈:“如果你不听,别人会取代你,更别说提拔你了。”——在地方各级政府管理地方统计部门,国家统计局只提供业务指导的背景下,干预将不可避免。
就连国家统计局也不能完全幸免。2016年1月底,中央八大检查组在向国家统计局党组反馈专项检查情况时,也直截了当地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数字”谋取私利和权力寻租。
一位专家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几年前,统计局想改进统计数据,建立直接报告系统,绕过地方政府,选择一些企业自己填写生产数据。最后,人们发现数据仍然很差。只有当您查看该位置时,您才知道用户名和密码在本地,企业不需要填写报告。
另一个例子是“利益”和“风险”之间的不匹配。如果我们查阅一下《统计法》,就会发现对伪造统计数据的处罚很难称得上“严厉”:对于大多数伪造统计数据的行为,相应的法律责任是“通报”和“处罚”。
诱惑太大,笼子不安全。这可能是统计造假最简单的逻辑。还可以看出,这项改革需要全面考虑。
行动已经开始:2016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伪造统计数据的干部应该“一票否决”。
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风险防范和去杠杆化。在2018年召开这次会议可能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压力,要从各地的gdp中挤出水来。
毕竟,虽然统计数据造假“看起来很漂亮”,但它实际上对地方财政有很大影响。如果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被高估,中央转移支付将减少,地方财政支出也将减少。
然而,自2017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显然开始受到严格控制。不久前,《人民日报》刊登了十名官员对非法地方债务负责的消息;财政部在2017年末发布的《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非法举债和遏制隐性债务增加的报告》中明确表示,将研究出台地方债务终身问责和反向调查责任制度。
据专家分析,如果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分被压缩,地方债务比率可能进一步上升,债务偿还压力也将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挤出水,期待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已成为必然选择。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指导意见》中,在强调政治纪律的同时,“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多次出现:“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忠于党,清正廉明,讲真话,做实事,做廉洁的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和两面派”。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指使、暗示或强迫下属说谎。弄虚作假、隐瞒真相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弄虚作假、隐瞒真相骗取荣誉、地位、奖励或者其他利益的,纵容、教唆、暗示或者强迫下属弄虚作假、隐瞒真相的,必须按照纪律和规定追究责任。坚持原则、敢于讲真话的同志,应该得到支持、保护和鼓励。”
在2017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习近平在辽宁代表团参加讨论时发表了如下讲话:“虚假经济数据不仅影响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也严重损害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务实工作作风,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风不会很长,必须坚决制止!”
“这个大帐很清楚,早就活跃起来了。我们必须摆脱“速度情结”和“转移焦虑”,摆脱落后的发展理念,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彻底摆脱单纯追求gdp增长,下定决心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天津市委书记李红中在2018年1月天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质量发展”是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总原则。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挤水去伪。
事实上,经济数据欺诈可能会影响决策层的决策,导致决策延迟或方向错误;但在更深层次上,它将把坏钱赶出好钱(假官员可能比诚实官员的职业生涯更顺利),并污染政治生态。用习近平的话说,“它严重地破坏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换句话说,“伪造和隐瞒真相”当然不仅是关于统计,而且适用于许多领域。这段话应该引起各级干部的足够重视。
(本文授权从骑士岛转载)
标题:要高质量发展 地方GDP挤水分是第一步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3530.html